【疫境情真】
在這段沒有聚會的日子,一班牧者希望透過文字去分享我們的領受、體會,望能一同彼此勉勵打氣。
由2月17日開始每日早上都會通過教會網頁,WhatsApp, Facebook把牧者們的心聲分享出來。

 
「願賜平安的 神親自使你們完全成聖,又願你們整個人:靈、魂和身體都得蒙保守,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,無可指摘。」(帖前5:23)
 

5月31日    朱展明牧師
 
自2月17日開始未能見面的92天,我們這班牧者能每天和大家分享心聲,互相打氣,彼此激發愛心,勉勵行善,實在感恩。然而,分享有時,靜默有時;隨著今天開始恢復現場崇拜,「逆境情真」亦會告一個段落。
 
回望這段日子,更體會「知否世事常變,變幻原是永恆」;「動盪變遷,世事難料」的現實,但縈纏在心的,不只是掛慮和不安,更是神恆常的同在恩典慈愛、和人的美善體貼關懷!
 
展望未來,前路又該如何走下去?有說信主的人是兩棲動物,既是屬地,也是屬天;2個身份同樣真實和並存。面對主耶穌早已言明在地上會有的苦難,屬地的我難免掛慮不安;然而我也是屬天的,正活在主耶穌所賜的平安裏面! 「我留下平安給你們,我把自己的平安賜給你們;我給你們的,不像世界所給的。你們心裡不要難過,也不要恐懼。」(約14:27) 
 
基督的信仰從來都不是教人趨吉避凶,縱使會面對人生種種的困境,我仍可以因著有「主耶穌自己的平安」坦然面對,全因我知誰掌管明天!要體會這平安,唯一的方法是堅心跟隨主,不離左右,而不是另覓蹊徑!
 
這個時候,不是我們問主耶穌該如何走下去;而是主耶穌問我們 決定 要怎樣走下去!就如主耶穌曾問12門徒,會否像許多其他的門徒一樣,遇到難明不解的,便選擇離開祂,不再與祂同行。願我們如彼得一樣,意志堅定地回應祂: 「主啊,祢有永生之道,我們還跟從誰呢?」(約6:68) 
 
若能如此,我們定可在任何的環境:或順境、或「疫/逆境」,對神、對人都能繼續「情真」,勇敢的走下去,並好好的過每一天!
 

5月30日    林筠富傳道
 
對大家的祝福
 
「疫境情真」將於5月31日完結,今次是我寫的最後一篇,我在想到底應該寫什麼?香港的疫情已經緩和下來,可是周邊繼續風雨飄搖,甚至令我們感受到世界和香港都仍然在黑暗動盪之中,所以我想送大家一個多年前熟悉的廣告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1cFFIZ-dk0 ,龍懷騫姊妹三個月大的時候,因為視網膜生了惡性腫瘤而切除眼睛,一生人都要活在黑暗中,然而她的生命素質卻不受年齡和環境所影響,仍然能夠帶著能力去面對,她說道:「她失明,就更令她不怕黑。」
 
「你的日子如何,你的力量也必如何。」(申命記33:25)這是摩西臨終前,既知道以色列人將要走一條入迦南的未知之路,就給十二支派做了一個最後的祝福,而經文的意思就是人的生命素質,是可以不受年齡和環境所影響的。
 
多年後,18歲的龍懷騫其實還拍了另一加長版廣告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9Gu2UtFPs4 ,最後幾句說話令我印象深刻,「一個困難對於我來說是盼望的源頭」,她鼓勵我們不要放棄,她說道:「她失明,卻能看顏色特別精彩」。弟兄姊妹,你今日的日子如何呢?你的力量又是如何呢?就讓我們來彼此祝福:「你的日子如何,你的力量也必如何」,叫我們帶著力量走前面未知的路。

5月29日    謝關凱琪傳道
 
近日因著「港版國安法」,烏雲先生真的出現了,緊緊隨著我。被在群組收到一張相片的內文吸引【見圖】:

瓦茨拉夫‧哈維爾:
盼望和樂觀截然不同。
盼望不是深信某件事必定成功,
而是認定那件事必有意義,
不論它結果如何。

 
因著有點認同這位老人家對「盼望」的詮釋,對他產生了好奇。他是誰?原來瓦茨拉夫‧哈維爾(1936-2011)是捷克的革命思想家,他早年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權利,發表《公民自由權運動宣言》,曾因不同的政治罪名多次被判刑入獄。隨著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,東德政權垮台,捷克人民最終獲得司法獨立和自由選舉,而哈維爾於1993-2003年成為捷克總統。捷克能重獲自由,他真是功不可没。
 
一位非信徒的「盼望」,倘且能成為他在追求自由路上的力量;反思作為信徒,對於主再來這份「永恆盼望」,在我們心中佔有多重?這份重量能否成為我們「信心」力量,面對未來各種的挑戰時仍能迎難而上?
 
當帖撒羅尼迦城的信徒面對信仰壓迫、分化時,保羅寫信堅固他們的信心:
「弟兄們,我們勸你們,要警戒遊手好閒的人,勉勵灰心喪志的人,扶助軟弱無力的人,也要容忍所有的人。你們要注意,不管是誰都不要以惡報惡,卻要在彼此相處和對待眾人這方面,常常追求良善。要常常喜樂,不住禱告,凡事謝恩;這就是神在基督耶穌裡給你們的旨意。」(帖前5:14-18)

 
願意我們切實持守聖經教導,面對逆境仍不灰心喪志,這是 上主的名,上主的道,上主的同在,就是我們唯一的盼望!



5月28日    黃健逑牧師       
 
在疫情的初期,忽然間所有聚會都要暫停了,同工們不期然會問 — 還可以怎樣牧養弟兄姊妹呢?但經過這幾個月,發覺總有辦法的,可以用不同的媒介、不同的形式下繼續牧養、繼續與弟兄姊妹聚會。其中一個例子,就是傳福音,當大家都要「隔離」時,怎樣繼續傳福音的使命呢?真是費煞思量,但就在這時,ALPHA ONLINE就出現了,而我們還可以分成兩組,共有20多人參加。可能用的方法不及實體的好,但弟兄姊妹,經歷了這次疫情,讓我們體會到,就算會遇到不同的情況,使我們不能用往日慣用的形式聚會,但總可以想到辦法解決的,沒有任何事可以阻止我們繼續親近神、繼續聚會的。 
 
呀!可能不是,…
 
還有一個會阻礙我們的 — 就是我們的心!但願逆境更見「愛主」情真。

5月27日    鄭芳宇牧師
 
居家避疫,影響有好有壞,在大陸造成離婚潮,在日本4月自殺率較去年同期大跌20%。日本專家估計是因為多了家人的支援,不用返學的亦減少了學校欺凌。
 
你呢?三個月來你的家庭關係有無變化?多了針鋒相對抑或閒話家常?身處疫情、社會動盪、經濟衰退…一家人豈不更應「有福同享,有禍同當」?但願逆境更見情真。

5月26日    楊禮仕傳道

本以為教會再度重啟聚會之時,心情定必如釋重負。畢竟等候多時,誰不想回到正常生活的日子裏呢?然而現實卻叫我們再度失望,社會氣氛又急轉直下。
 
近日參與的網上課程、分家的讀經計劃,都不約而同地提醒我保羅的事奉生命。

「務要傳道;無論時機是否適合,都要常作準備;要以多方的忍耐和教訓責備人、警戒人、勸勉人。」(提後‭4:2‬)‬

保羅身在獄中即將面臨死刑,心卻想念着身邊的人,希望他們能夠堅持真道、抵擋異端。在他眼裏,似乎沒有一絲死亡的恐懼,爭取剩餘的日子去勉勵弟兄姊妹要堅持把福音傳承下去;自己卻預備心靈迎接與主相會的日子。

今日再看這節經文,心裡百感交集。自問並沒有保羅的瀟灑,連百分之一也沒有,禱告無力感也重了。

求主預備你我,得時不得時常作準備。

5月25日    盧黃煥琳傳道
 
最近想起先知以利亞。
以利亞曾對以色列王,敬拜巴力偶像的亞哈說,若沒有他的命令,天不會降雨。果然,三年過去了,甚至出現饑荒。
 
神吩咐以利亞再次見亞哈王,這是他們重遇的對話:
亞哈看見了以利亞,就問他:“給以色列惹麻煩的這個人就是你嗎?”以利亞說:“給以色列惹麻煩的,不是我,而是你和你父的家;因為你們離棄了耶和華的誡命,又去隨從巴力。(列王紀上18:17-18) 
 
今天我們也很容易認定,
“給xx惹麻煩的人就是xx"。 
但,現實會否不一樣?
其實我們會否有份“惹麻煩”,
“因為我們離棄了 (愛神、愛人、背十架)的命令,又去隨從(金錢、名利、權力)等偶像?” 
 
以利亞在亞哈王和以色列眾人面前,與巴力的先知比試。比試前他指出眾人的核心問題:
以利亞走近眾人說:“你們三心兩意,要到幾時呢?如果耶和華是神,你們就應當隨從耶和華;如果巴力是神,你們就應當隨從巴力。”眾人一句話也不回答。(列王紀上18:21) 
 
今天我們是否也三心兩意,又隨從神的價值,又隨從世界的標準呢?
 
昔日先知以利亞展示了耶和華是真神(可透過經文和遊戲知道)。
 
今天我們會選擇敬畏獨一真神,還是三心兩意,追隨其他價值呢?
 


5月24日    謝關凱琪傳道

 
「港版國安法」將於兩會審議通過的消息一出,有人擔心香港「一國兩制」不再,人心惶惶下令港股週五恒指大跌1349點;李嘉誠身家即時減少了100億元,財富真的會轉瞬即逝,說明一切都沒有保障。同時港人在Google搜尋關鍵字「移民」、「台灣」急增四倍,移民公司更表示:「查詢的人態度堅決,想即時走」。究竟移民去那裡是最好?最安全?
 
歷史讓我們知道:政權是不斷更替,沒有一個國家的政治永遠不變,每當領導人更替,政治便出現變數。另外,肺炎疫情也令人看清楚:即是政治好,醫療制度也未必好;即使人治問題解決,還有天災地震、超級颱風、暴雨、山火……,世上沒有「永恆不變」的樂土。 《希伯來書》13:14「因為在這裡我們沒有長存的城,我們卻是尋求那將要來的城。」 只有「天國」是最好、最安全的移民去處,不要誤會是要信徒離世才能去「天國」,今季分家的查經是登山寶訓,教導我們作好信徒本份,「天國」就在我們中間。
 
《希伯來書》13章再次提醒了我,基督在極權政治下,一直堅守神愛世人的使命,昨日、今日、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;並且祂賜下的應許是 「我決不撇下你,也不離棄你。」「主是我的幫助,我決不害怕,人能把我怎麼樣呢?」
 
面對今天香港政局走向極權,社會及經濟不穩,令香港有更多貧窮人。他們沒有移民機會,他們需要的是福音。我們作信徒要常存相愛和警醒的心,不懼風雨,不再憂慮,仰望永不改變的基督,「實實在在」更新生命,為主作鹽作光,讓神國降臨,把福音傳遍地極。這不是一句口號,這是神的命令;不是過去式,卻是現在進行式,這才是我們「當下」要作的事。
 


5月23日    林筠富傳道
 
帶著盼望而活
 
我記得太太笑說看過一部電影「齊瓦哥醫生」,其中一段劇情,是足足十幾分鐘不斷只拍著一個雪境的鏡頭,結果她受不了,最後離開戲院不願繼續看下去。現在看來,這個雪境的鏡頭都頗有意思,因為現實正是如此,由舊年社會運動,然後疫情衝擊,到現在無日無之的政經變化,動盪就看似這個雪境,沒有盡頭,令我們都按捺不住,不想繼續看下去。
 
「4 但是弟兄們,你們不在黑暗裡,以致那日子會臨到你們像賊來到一樣。5 你們都是光明之子、白晝之子;我們不是屬於黑夜的,也不是屬於黑暗的。」(帖撒羅尼迦前書5:4-5)
 
黑夜代表人不明白,看不見的事,包括苦難。今日我們都是活在黑夜中,不知道許多事情為何會發生,就如疫情、親人離世、被解僱、政治不明朗等等…。不錯,我們是活在黑夜裡,卻不是在黑暗之中,我們是光明之子,應該帶著盼望而活,深信耶穌基督再來,「黎明」的「那日子」(4)在我們最不為意、最難以置信的時候就會如賊般到來,請相信:雪境的鏡頭終會過去,總不會永遠黑夜的。


5月22日    朱展明牧師

 
這幾天分別與兩位神學院同學聯絡,他們的分享都令我非常的感動,並大受激勵。
 
一位同學的教會雖然自去年開始便面對經濟下滑的壓力,但教會仍在1月中通過落實籌劃多年的「一堂兩點」計劃。在這疫情嚴峻、一切彷彿停頓的4個月內,神竟然讓教會找到合適的新地方、聘到了新同工,找到了幾間合作的夥伴機構;而這新的聚會點更會在本月底便正式展開始事工和聚會。他說這段時間所經歷的不單是困難挑戰,更是神奇妙的恩典和作為。
 
另一位同學因7年前的癌症復發,五月初便要接受與過往相同的化療藥的第一針。滿以為應如當年那樣輕鬆過渡,殊不知這次副作用竟是來勢洶洶,一星期下來便有種從天上走回人間一轉的感覺,令她幾乎招架不住。然而她分享時卻滿是喜樂平安,並一直數算主的諸多的恩典:家人的照顧,湯水食療一應俱全,弟兄姊妹的關懷禱告,問候打氣;並說生活中的磨難絕不會過於主的恩典!
 
這段時間,我們或會認為所遭遇的是太沉重和難擔當,甚至會感到力不能勝;願我們都能如我那2位同學般,透過信心的眼睛,經歷神夠用的恩典、無盡的信實、奇妙的作為。
 
和大家分享這首古舊的聖詩「十架不會重過主恩典」。我特別喜歡這個非傳統的版本,或許驟耳聽來,有人會覺得旋律與歌詩不太配合;然而這版本卻提醒我們,當面對荊棘滿途的明天,我們仍能靠著主恩,欣然輕鬆地前行!
 

5月21日    黃健逑牧師
 
在上週的講道,提到要實踐愛,因為愛實在有無窮的力量。但想深一層,要愛那些不可愛的人、要愛那些不值得愛的人,真是談可容易呢?但兩日後,我聽到一位姊妹分享了她的見證。
 
這位大學生從澳洲回港,在澳洲機場偶然聽到有兩位公公婆婆講,因為他們不識英文,故為要辦理登機手續、入閘等問題而憂慮,她就主動說可以和他們同行。在傾談中,這對年老夫婦和姊妹說,因為擔心入閘過關等問題,前一天就一家人求神為他們預備一位基督徒姊妹,可以幫助他們。神聽了這對夫婦的祈禱!
 
但這見證未完,原本這位姊妹的行李是超重了,但因為這位姊妹陪這對夫婦辦理登機手續,而這對夫婦行李少,地勤人員就將這位姊妹超重的行李,計算在這對夫婦的行李內,這位姊妹就不需支付超重的行李費。付出愛的後果實在太好了!
 
弟兄姊妹,這不是一個童話故事,是真實的經歷。
 
可能我們不需要想得太複雜,也不需要由太難的開始,一下子就要去愛那些未能愛的人。就在生活中,做可以做的 -- 奇妙的事,神仍會讓它發生的。

5月20日    鄭芳宇牧師
 
疫情間大家都「餓」消費、旅遊、聚餐等等,於是疫後勢必有報復行動。信徒們可有「餓」聚會「餓」相交,預備到回復正常時來個大報復呢?於是教會排長龍,弟兄姊妹見面就互相擁抱,唱詩就放盡喉嚨,歌聲眼淚齊發,都因為餓慘了。抑或是「餓慣了」、「從來都未有過胃口」?
 
我心願信徒不單再次定期去集體親近神,更加珍惜、享受、帶人去親近神。我們日後仍可能因為天災人禍、私人理由不能聚會;但當可以聚會時,讓我們記得希伯來書10:25「我們不可放棄聚會,好像有些人的習慣一樣;卻要互相勸勉。你們既然知道那日子臨近,就更應該這樣。」

5月19日    楊禮仕傳道

兩天前,一對傳道人(神學院舊同學)結婚,我除了是去做「兄弟」支援,亦背負着一個傳福音的責任:在早上進行中式禮儀時,領一場簡短的家庭崇拜。

雖然在場的不少親友對基督教感到陌生,甚至信奉民間宗教,但在聖靈保守下,親友們都願意安靜細味詩歌歌詞、和基督耶穌愛不止息的信息。全場在莊嚴與喜慶的氣氛下參與了崇拜,新娘的基督徒父母表示,能與摯愛親友有如此經歷實在感動。
 
當早上禮儀結束,大伙兒乘穿梭巴上往教堂之際,另一位舊同學(女傳道)在巴士上竟又如「旅遊領隊」上身,除了為行程安排外,更把握時機,即席向親友們大唱詩歌,把氣氛鬧得熱烘烘,又成為另一個傳福音時刻。我心中不禁佩服她的機智,更佩服聖靈時刻配合的工作。
 
「全身靠著祂,藉著每一個關節的支持,照著每部分的功用,配合聯繫起來,使身體漸漸長大,在愛中建立自己。」(‭‭弗 4:16‬)‬‬

今次婚禮上,雖然每個人的角色都不同,但是彼此配搭事奉,總能夠各按其職,造就群體,建立基督的教會。

5月18日    盧黃煥琳傳道
 
最近社會事情很多,容易令人心煩意亂,有如在迷宮中打轉。當我不知該如何禱告的時候,我會閱讀禱文。今天想和大家分享這一篇:
 
“祈求一顆單純的心,讓我們能夠看見主;
一顆謙卑的心,讓我們聽見神的聲音;
一顆滿有愛的心,讓我們服侍主;
一顆有信賴的心,讓我們活在主裏面。
祢是我不能完全領會的那一位,但卻是我存在的基礎及奉獻的對象。”
 
---德•哈瑪士爵,<單純的心禱文> 
(郭鴻標:《眾聖頌禱》,香港:基道、時代論壇,2003年)
 
或許很多世上的事我們都不明白、不理解,甚至會失望、憤怒、不知所措。但願我們在亂世中,尋回一顆“單純的心”, 回歸主面前,對祂傾心吐意,並認知我們的渺小,認定惟有神才是我們“存在的基礎”及“奉獻的對象”。
 
你能跨越心中的迷宮,來到主面前認清自己,認定上主嗎?



5月17日    謝關凱琪傳道
 
香港在很多方面都獨佔鰲頭,穩居世界之最,著名殊榮還有全球居住空間最小、全球供樓難度最高,以及全球工時最長;還有是全球人均遊埠次數最多,香港每年人均出國旅遊次數高達11.4次,為全球之冠【2017年的統計】。香港人的出國旅遊次數等同美國人的57倍;換言之,美國人一輩子的出國次數,或許都不及夠香港人的一年份量。「旅遊」是香港文化之一,差不多是每個香港人心中僅餘的一團火「死都要去旅行」,可能這是打工仔舒緩壓力方法。所以網上有很多網站幫助港人計劃去旅遊,如:【齊齊plan放假】之「2019十大必去城市或國家」…但是,此刻你卻找不到「2020十大必去地方」…因為疫情已延展到世界各地了。
 
過去每年暑期旅遊幾乎必然是親子活動之一,然而因疫情沒有大太起色,所以今年免不了要留港過暑假。同樣,打工仔聖誕假期之旅,相信也會泡湯。旅行是要「計劃」的,疫情讓我們看清楚一件事,旅行並不是廣告所說「一咭旁身,世界通行」,不是想去就能夠去的。神讓我們知道,一切作息存留都是只能仰望創天造地的上帝,祂讓我們再一次謙卑下來,不能再像過去自以為是,以為能有年假,有錢,去旅行便是理所當然或必然的事。
 
《以賽亞書》55:8-9:「耶和華說: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;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。天怎樣高過地,照樣,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;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。」 我們一生猶如客旅,也是一次人生旅行。你願意讓耶穌作自己的導遊嗎?讓主耶穌跟我們【齊齊plan人生】吧!希望疫情不單讓我們學會著重公共衛生,同時也讓我們學會把一切生活作息(包括年假)、大小事情,讓上帝參與其中,作我們一生隨時指引和幫助。


5月16日    林筠富傳道

 
Wait in silence
 
最近有弟兄分享,他對當下的疫情和世界緊張對立氣氛感到不耐煩,一來他在之前股市大跌時損失了不少,二來外國疫情的失控,也令他的家人何時重返外地讀書,遲遲未能決定,結果心裡就「嘰哩咕嚕」起來。也許我們都一樣,本來期望本地疫情受控,結果近兩天又出現了本地個案,心裡也都「嘰哩咕嚕」起來,已經4個月了,心急到底何時疫情才真正告一段落。
 
「1我的心默默無聲,專等候神,我的救恩從祂而來。2惟獨祂是我的磐石,我的拯救;祂是我的庇護所,我必不大大動搖。」(詩62:1-2和修本)
 
詩歌的作者是大衛,當時因著敵人的攻擊,心裡可能也在「嘰哩咕嚕」,然而他在詩裡卻連續兩次(第1及5節)提醒自己要「默默無聲,專等候神」,英文是wait in silence,不耐煩或不安都於事無補,倒不如靜心等候上帝出手。
 
今日大家正在「嘰哩咕嚕」什麼?是疫情?是社會現況?還是個人的艱難處境?詩歌的目的就是要重覆的頌唱,從而重覆的提醒自己,上帝就是「磐石、拯救、庇護所」,以致信心能夠不致動搖,大衛既然這樣做,不如我們也試下吧!送這首詩歌給大家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dT0EZcUYyo

5月15日    朱展明牧師

上次分享提到當感到迷茫不安時,可能會有「經」到用時方恨少的困擾。今天則想分享若有一「經」在手時的反思。

對我們來說,令我們困擾煩憂的事當然是大事;我們渴想從神那裏得到亮光指引,亦是自然不過的事情!然而我們可有經歷過,我們所得到的「書經」指引,卻不是直接對應我們所問的問題,使人疑惑這是否從神而來的答案。

不少信徒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,總以為神一定會按自己所提問,以對號入座式來回答自己;然而神常比我們所關注的「大事」,有更重要的話要對我們說。再者,我們也因太聚焦和著緊心中的「大事」,容易輕忽了經文/金句有其原本的主題和重點,並且是不容我們硬套應用在我們當下的境況裏的。

故此,願我們領受了不是我們預期,甚至難以接受的答案時,能收起內心的不滿,能快聽慢說來領受主的回答,正如雅各談論行道和聽道時的提醒:「 我親愛的弟兄們,你們要知道,人人都應該快快地聽,慢慢地說,慢一點動怒;因為人的忿怒並不能成全神的義」(雅1:19-20) 。又願我們能像先知一樣:「 ……主每天清晨喚醒我,祂每天清晨喚醒我的耳朵,使我能像受教者一樣靜聽。」(賽50:4下) ,以謙虛、開放、尊重的態度、如受教者般來聆聽神所賜下的指引。

5月14日    黃健逑牧師
 
在這段不能實體聚會,又要減少與人接觸的日子,教會用多了網上的工具舉行聚會,包括崇拜、分家、小組、上課、甚至傳福音等等。當中有其好處,例如不受地域限制(有位ALPHA ONLINE的參加者居住於瑞士)、時間更有彈性及節省(不用交通往返的時間)、也能接觸不同的人(不是在本會聚會的朋友,也可以參與我們的網上崇拜)。所以在不同教會的群體,開始反思及探索如何利用這些網上渠道作將來事工發展的可行性。
 
但… ,記得有次在網上分家,有弟兄分享詩歌,他在鏡頭前用結他伴奏帶詩(因為避免聲音的重疊,其他家員要熄了自己的音響功能),我們各人只可在自己身處的地方,獨自跟著唱,當時我不禁在留言中寫著:「 這樣唱詩實在太孤單了 」。
 
使用這些網上聚會的形式,免不了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,甚至我們可以躲藏在螢光幕背後,熄了畫面及聲音,只做一個旁觀者。
 
我仍渴望能真實的與弟兄姊妹互動、交流,聽到坐在我旁邊弟兄姊妹的歌聲。

5月13日    鄭芳宇牧師
 
雖然香港現時是經濟深度衰退,但看見印度、俄羅斯,或者一些連新聞都不提的窮困地區,香港人實在幸福。世界是艱難的,前景不樂觀,過了新冠肺炎,下次會是甚麼災病呢?除了經濟大衰退外,會打仗嗎?我悲觀?不是,聖經告訴我們現在是低處未算低,我的樂觀是因為災難始終會結束,我的下一站是樂園,永恆的家是新天新地,為此我天天感恩,不是因為低頭望住現況,而是因為抬頭望見永恆。讓我們為永恆努力吧,盡量帶多點親朋好友一齊上天堂,積蓄那在天上仍有價值的財寶,這才是最實際的人生。

5月12日    楊禮仕傳道      

香港的疫情開始受控,社會的問題又再度浮現;其實問題從來沒有得到正面處理,只是被放在一邊,到如今又拿出來了。

所謂治標不治本,解決問題是要從根源開始。人生也是一樣,內在的核心需要和感受(過往經歷、被灌輸的價值觀、家庭傷害等)不去正視和處理,外顯的問題(輸不起、病態執着、不理性的反應等)就會一直在你的人生裡重覆,影響你和人的相處:少少事就能觸動你敏感的神經、把內心的恐懼表露無遺。

生命需要「拆彈」。

「拆彈」就是認識自己的弱點、了解它的成因,並真誠地面對問題。雖不是每個人都能「拆彈」成功,但在過程中開放心靈去接納軟弱的本相時,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去積極地停止落入問題循環的咒詛、並與人真正地共建美好友善的空間。

你可以找你信任的牧者去談談你的苦惱,並一起禱告,求神醫治。

5月11日    盧黃煥琳傳道
 
這段日子,你那樣的“心”情比較多?
感覺開心、傷心?
狀況擔心、放心?
行為細心、粗心?
思想私心、良心?
待人關心、貪心?
處事專心、多心?
態度灰心、熱心?
 
你的財寶在哪裡,你的心也在哪裡。(太6:21)
 
你的心,反映你重視什麼,
亦顯示什麼主宰你的日常,甚至人生。
詩篇103篇提醒我們,心的正確用途。
 
詩篇103:1, 22
 
我的心哪!你要稱頌耶和華;
在我裡面的一切,都要稱頌祂的聖名。
 
你們一切被祂所造的,在祂統治的各處,都要稱頌耶和華。
我的心哪,你要稱頌耶和華。
 
這首詩的首尾都呼籲“我的心”,要稱頌耶和華。
今天我們的心都被各樣的事充滿,有沒有停下來想想,神有什麼值得我們稱頌?
 
請你讀讀詩篇103篇,向主稱頌、感恩吧。
 
這幾節經文尤其觸動我,
看你有沒有耐心、專心和細心解開:

5月10日    謝關凱琪傳道

現在週六及週日設有兒童團契Zoom小學級,起初是Christina傳道和我負責,後來邀請了4位導師一同參加。感謝神,他們加入後令分享內容豐富了。若只得兩位同工,真的會江郎才盡;現在合眾人智慧各出其謀,送上不同信息、生鬼有趣的遊戲,尤其昨天完成的信息分享及遊戲,心中滿是感謝。

五月主題是「喜樂」。上週信息是我預備,本週有導師主動提出藉一本英文書《Happiness is……》教導孩子在日常生活尋找快樂,如:經過漫漫長日上床睡覺、長跑過後喝杯涼水…接著各自分享想法。

當中導師有幾個的分享:
1. 喜樂比開心更闊更廣;
2. 喜樂可以由內至外,從上而來,不必向外求,外人可以見到你在苦難中的喜樂;
3. 喜樂也需要鍛鍊,跟忍耐一樣要鍛鍊;……

她的分享令我想起《羅馬書》12:2: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,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、可喜悅的旨意。」我認同姊妹所說尋找喜樂是一種鍛鍊。當每天在生活中尋找到一件快樂的事,累積下來一年就有365件讓自己心情愉悅的事,並我們心意更新而變化--每天常存感謝的心,從快樂察驗喜樂之源,就能體會神的善良、純全、可喜悅的旨意。
 
這種互動的服侍真的令人興奮和快樂,更深體驗教學相長;並且言教不如身教,於是我也學習尋找令我滿心「快樂就是……」的事情:
❤兒童團契有導師成為同路人,分享不同想法;
💛兒童團契遊戲裡,小朋友攪怪面相真的令我笑不停;
💚在公共圖書館找到中文版《Happiness is / 快樂就是…》,不用翻譯又慳錢;
💙昨天跟一個月沒有見面媽媽,一齊飲茶慶祝母親節。【插圖一張】

 
邀請你在今天找一件令你覺「快樂就是……」的日常小事,一同尋找上帝給我們的恩典。


5月9日    林筠富傳道
 
專一注視耶穌
 
這次疫情也許改變了一些人的習慣,例如我家有時喜歡週末外出用餐,可是由於疫情,就嘗試第一次訂外賣送餐服務,結果令兒子平日也期望叫外賣,不願吃媽媽煮的餐😂。教會可會有相若的情況?我早前跟弟兄姊妹傾談時,大家也擔心一些肢體,因著疫情改變了以往返崇拜及分家小組的習慣,軟弱下來,就算將來疫情完結後也不會再上教會,結果大家彼此反問:「那我們該做些什麼?」
 
「12所以,你們要把下垂的手和發軟的腿挺直起來;13也要把你們所走的道路修直,使瘸子不至於扭腳,反而得到復原。」(來12:12-13)
 
12節也許是我們熟悉的,13節卻不是我們經常留意的。這段說話是希伯來書作者接續著1-3節賽跑的意境來作出勸勉:信徒有時的確會跑至腿也發軟…曾有朋友跟我說,跑馬拉松(全馬)去到尾段,就感到雙腿「不是自己」的,發軟的程度只能靠意志跑下去,直至終點,12節的意思就是如此,我們要挺直起來繼續跑!
 
不過,這樣跑下去,又不單是為了自己要到達終點,同時也是為了別人。13節指出,一方面我們發軟起來時不要跑得偏左或偏右,而是要「修直」起來,「專一注視」已經在終點等候我們的耶穌(12:2),忍耐向著目標繼續跑;並且,我們的堅持必能使「瘸子」,即一些軟弱的人不致「扭腳」,這字原文是「脫臼」,意味已經沒有能力再跑下去的人,這些本來已經停下來的人,卻因著我們的堅持,可以得著復原,最終跟我們一同跑下去!
 
弟兄姊妹,我們是同一條賽道的選手,面對著已經「脫了臼」的肢體,我們可以做的不多,但我們仍可以選擇堅持跑下去,以致最終鼓勵他們繼續跟上來。🏃🏻🏃🏻

5月8日    朱展明牧師

前幾天與家人一同參加網上研習聖經課堂,之後閒談時話題自然涉及課堂的內容,這令我有不少的反思,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其中一點。

很多時當我們生命中遇到難處,或感到前路茫茫時,便很想能在聖經裏找答案、找指引、找安慰、找應許;甚至希望可以有1,2金句成為當下的座右銘;這本是人之常情。然而此時卻會否感到「經」到用時方恨少,我們無法找道那一段聖經是神當下要對自己說話!

聽過不少信徒曾立下決心:「我不想再重蹈覆轍地迷茫不安下去,過了這關後定會好好將神的話藏在心裏,日後隨時有祂的話得到幫助。」;可惜之後會認真讀好聖經,牢記聖經的人卻不多。到下次再遇到迷失艱難時,只好又無奈地落入那無盡的循環當中,實在令人惋惜!

願我們都能一同立定心志,努力堅持在平安無事的日子,好好的將神話藏在心裏;既可以如詩人般享受「 祢的話語在我的上膛多麼甜美,在我的口中比蜂蜜更甜。 」(詩119:103),也能在有需要時,讓「 祢的話成為我們腳前的燈,路上的光。」(詩119:105)

5月7日    黃健逑牧師
 
昨天因為要寫星期三的代禱事項,看了一些有關全球瀕臨饑荒的文章,原來全球有30多個發展中的國家出現饑荒;當中的10個國家,每個國家有超過100萬人處於饑餓邊緣。還有一個真正的危機是:因疫情而造成了種種問題,包括經濟衰退、糧食生產下降、糧食出口限制等等,會讓死於飢餓的人比死於病毒本身的人還多,有專家說:「這確實不僅僅是(新冠肺炎)大流行,還正在製造饑餓大流行。」 
 
但我撫心自問,面對這麼重大的問題,微小的我又能做些什麼呢?
 
可能有三方面我們可以做的:
1. 在我們身處的環境,更珍惜資源,不要浪費及濫用。
2. 可以捐款給一些幫助這些饑荒人民的慈善機構。
3. 為數以千萬缺糧缺水的人祈禱,求主賜他們即時的幫助,止息各地的衝突,特別是正在陷於嚴重糧食危機的國家,讓當地人民不致流離失所。
 
我們可以做的可能真的很微少,但相對於什麼也不做,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了。
 
箴言3:27「如果你的手有行善的力量,就不可推辭,要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行善。」

5月6日    鄭芳宇牧師
 
英國首相約翰遜回憶說,他差一點因肺炎死在醫院,亦即是英國差一點要再換首相,有一個女子差一點做不成首相夫人,有一個嬰孩差一點沒機會見父親一面。
 
我不知道約翰遜是否信主,但我祈求死過返生的他能珍惜生命,有同理心地帶領英國人民,更願他徹底改變,敬畏神。我亦為英國祈禱,深願這昔日宣教士、復興家輩出的國家,其中的教會對主重燃愛火,為主影響世界。


5月5日    楊禮仕傳道


「使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,凡事蒙他喜悅;在一切善事上多結果子更加認識神;依照他榮耀的大能得著一切能力,帶著喜樂的心,凡事忍耐寬容」(西一10-11)
 
你有以上「認識神」的特質嗎?最近我與分家家員讀完了歌羅西書,並反省自己做到以上經文的比重:

1. 在見證上,自己像一個有結果子的人嗎?
2. 在獨處裡,自己的內心渴求神嗎?
3. 在艱難裡,有展現出信靠神的喜樂嗎?
4. 對身邊最親近的人,有嘗試以愛心忍耐寬容嗎?

 
嗯......即使自覺虧欠、與理想的自我有距離,也請你不要灰心:

「灰心」是魔鬼游說你「質疑神大能」的謊言、
「理想自我」的追求是一種「帶著慾望的幻想」。

 
也許,在基督徒一輩子的屬靈追求和爭扎裡,懂得把眼睛從個人的「困境」和「慾望」轉離、注視神的榮美,才叫我們的內心有更多的平靜、靈裡更得力。
 
「祂救我們脫離了黑暗的權勢,把我們遷入祂愛子的國裡。」(西一13‬)

黑暗已死,永恆榮光。
 
你能明白我在說什麼嗎?邀請你也一同省思,檢視自己。

5月4日    盧黃煥琳傳道       
 
這個長假期週末,很多市民都有外出,海灘及郊外地區熙來攘往。加上已連續14日沒有新增本地個案,我們回復疫情前的生活模式似乎指日可待。你期待嗎? 
 
雖然說或能重拾生活節奏,但事實上,我們的生活新增了戴口罩、勤洗手等習慣,防疫意識仍要常伴左右,不可掉以輕心。我們準備好以新的防疫習慣,逐漸回到疫情前的生活嗎? 
 
我們已接近三個月沒有實體聚會了,你還記得
教會地鋪在那條街道?
GPS課程一般在那裡舉行?
 
你有趁這段時間好好讀經嗎? 你知道...
主禱文的第一句是什麼?
約翰福音10:11,耶穌說「我是好牧人」,下一句是什麼?
 
讓我們藉這「聖經及教會小知識」填字遊戲來熱熱身吧!

5月3日    謝關凱琪傳道

上週分享一首詩《唱一首天上的歌》 其中一句歌詞我很喜歡的「頭上的烏雲,心裡的憂傷,全都灑落。」。昨天剛剛看到一個故事《烏雲先生》
https://children.moc.gov.tw/book/229588

講述一個小男孩~比爾,從他起床看見天陰陰開始,接著找不到喜歡的襪子,又撞到地上書包,攪到倒瀉了手中牛奶麥皮,出門上學街上小孩吵鬧、小狗吠聲,令比爾皺起眉頭,突然他聽到自己的腳步聲有回音,一轉眼看見「烏雲先生」跟著他。無論比爾上課、睡覺…越不想理它,希望它能自動消失卻是不能,而且烏雲先生仍然緊緊跟隨;想跟媽媽講又不知怎講;最後比爾沖涼、上廁所它都在場……故事未完結,比爾能否順利擺脫烏雲先生?請大家發揮創意幫助比爾吧❣️
 
於是,《烏雲先生》成了本週「兒童團契Zoom」遊戲:「故事接龍」小朋友輪流有3次機會講故事(30秒),一同創作,令故事結尾是「比爾能順利擺脫烏雲先生」。開始時小朋友就發揮無限創意……有的叫比爾去公園快跑,甩掉烏雲先生;接著請太陽伯伯矖住烏雲讓它消失;或是把烏雲先生鎖在房裡,不准它出來;後來,當比爾吃自己喜歡朱古力,發現烏雲先生變小了;跟著要比爾去玩,一開心它又再縮小了,故事結局是比爾知道只要心裡有喜樂,烏雲先生就會自動消失。
 
以上是綜合了小朋友的方法,邀請你也安靜片刻,在煩忙生活下聆聽一下自己的心聲, 留心一下自己的情緒:
💡有什麼事情成為你的烏雲先生?
💡為什麼它一直跟著你?
💡你如何能擺脫它?
是時候你也發揮創意,放鬆自己,跟烏雲先生講👋🏻👋🏻再見

《腓立比書》4:4
你們要靠著主常常喜樂,
我再說,你們要喜樂😄



5月2日    林筠富傳道
 
風中搖曳
 
昨日假期閒時在家,忽然興之所至,就整理以往旅行的相片,懷念因疫情而封關的日本,望梅止渴😆。其中一幅相片是一棵葉子像星星的樹(見圖),這些葉子會隨著不同季節而變色,是我太太的至愛🍁。
 
看著這些相片,頓時從昨日靈修文章中有感而發,或許我們就像這些葉子一般,早陣子因著疫情,不同的壓力像風一樣從四面八方吹來時,我們的情緒也隨之高低起伏、左右搖擺,甚至也會隨著不同年日處境,時紅時綠。然而,即使生活像狂風驟雨,葉子與枝子也會因為連著有紮根在地上的樹幹,依然安定穩固。
 
「因此,我在父面前屈膝,…求祂按著祂榮耀的豐盛,藉著祂的靈,用大能使你們內在的人剛強起來,使基督藉著你們的信,住在你們心裡,使你們既然 在愛中紮根建基,就能和眾聖徒一同領悟基督的愛是多麼的長闊高深,」(弗3:14-18)
 
怎樣紮根?就是要信得過耶穌基督願意為我們死的那份愛,祂也必然願意在現今的風雨中同我地同行。疫情雖緩和,但往後國際關係、經濟及社會可能有更大的風雨,就讓我們如保羅彼此守望代求,並且信得過耶穌基督的愛,叫我們只要連於祂,縱然高低起伏、左右搖擺,最終也必安定穩固。



5月1日    朱展明牧師

「這樣,耶和華後來賜給約伯的福比先前更多:他有一萬四千隻羊、六千匹駱駝、一千對牛、一千頭母驢。他也有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。」(約42:12-13)「此後,約伯又活了一百四十年,得見他的兒孫到四代。這樣,約伯年紀老邁,壽終而死。」(約42:16-17)

可有想過在疫症過去後,我們要過一個怎樣的人生?
 
約伯的結局給我們一些提醒。在人看來,約伯有一個粵語長片式的大團圓結局:相比之前(伯1:2-3),除太太外,他雙倍地得回所有的資產,也再生下7男3女,更在世多活140年!這個結局看似「老土」,卻是很有意思!
 
或許有人會覺欣惠,因約伯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;但亦有人會認為就算重新得回一切,亦始終仍有無法報償失去原有的兒女的遺憾。
 
聖經這樣記載約伯後來獲加倍福氣,重點不在他終於沉冤得雪,苦盡甘來;而是要表明在苦難之後,約伯的生命展示出加倍的活力,他能更豐盛和積極地投入往後的人生;他的長壽也正是其堅持活下去的具體表達。他復得兒女,會否也正要表明他的生命有了貢獻的對象,有著可延續下去的方向?
 
我們或如約伯一樣,未必能明白苦難的緣由,或可以得到從神來的「合理」解釋;但我們又可否如他在經歷困苦後,縱使有無法完全補償的失損,卻能不再自怨自艾、不再沉溺在緬懷過去美好的時光,而昂然選擇要活出精彩人生的新一頁!
 
苦難從來都不是對生命的剝奪,而是還原生命本來的面貌。讓我們看一切生命的得與失,都是一份催促我們回歸生命本源的邀請!在任何際遇中,努力積極地活下去是一個極重要的選擇,而不是無奈地承受;而在艱難過後,亦能展示出那源於神的生命活力!
 
我認識不少像約伯那樣活出這種生命活力的信徒!疫症過後,願我們各人都選擇這樣過一個有活力的人生!

4月30日    黃健逑牧師

上次在「疫境情真」分享了到醫院探訪一位病重的世伯,前兩天收到了他主懷安息的消息,感恩是能把握機會和他再清楚決志及施行水禮。

這也讓我想起我媽媽信主的經歷。我媽媽因病入院,在進行手術前有弟兄向她傳福音,帶她信主。信主後,看到媽媽多了一份平安及心靈的穩妥。豈料數天後,媽媽就在手術的過程中逝世,我們真的沒有想過媽媽就這樣離開我們,當時心情是錯愕、難過及不捨;但也抺了一把汗,如果沒有那位弟兄向我媽媽傳福音,媽媽在沒有得救下而離開,這個遺憾就實在太大了,慶幸我媽媽是認識主的,她現已在一個更美的家鄉。

在這次疫情中,我們也會感到很多事情的發生,不是我們可以預計或控制的,包括生命,我想起主耶穌的一句說話, 約翰福音9:4「趁著白晝,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;黑夜一到,就沒有人能作工了。」

4月29日    鄭芳宇牧師
 
當人說「我去教會」,通常令人想到的就是去一所建築物,或者是參加聚會。在這沒有實體聚集的日子,真正的教會就呈現出來了 -----  不是建築物或聚會,教會就是「我們」。日後或是疫情,或是宗教法,或是時局,或是個人原因…都有可能無法正常聚會,我們要趁著現在的自由,認真裝備自己和其他人成為門徒,而不單單是返過教會建築物,參加過聚會。
 
人人都期待著一切回到正常,可以自由出入活動,更請立志準備自己,假若一日不可以正常「返教會聚會」時,仍可以叫真正的教會(即信徒)成長。願每個信徒都能在集體聚會以外獨立追求、彼此相交、帶人信主、帶領查經、發揮恩賜事奉等等。

4月28日    楊禮仕傳道
 
多了時間在家中,不知有沒有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?疫情把人與社群的距離拉遠;同時也把人與家人的空間距離拉近。
 
對的,可能僅僅只是「空間上」的拉近而已。事實上若用「困獸鬥」來形容,會否更貼切呢?
 
過往日間為工作忙碌,回家就處理家務。有空閒時間都用來幫助自己放鬆,以預備心情迎接另一天的勞碌。平時與身邊的人話題,都是圍繞著家頭細務。
 
如今距離拉近了、相處見面時間多了、生活事務都處理完了。之後呢?好像多了時間看見對方的不是;好像對方對你的要求變得越來越多。
 
這種「困獸鬥」的情況,除了疫情下的你和我會碰到之外,有成長了子女的父母有機會再經歷一次;即所謂的「空巢期」:子女長大離開父母,夫婦在家庭的營運模式,由「父母」漸漸轉回「夫妻」。然後很多夫婦才發覺,原來自己很多年已經再沒有真實地認識對方了,身邊人更像一個「同事」。突然要再重拾夫婦的角色,那感覺陌生無比。
 
因此,到頭來我還是說「關係」。若情況還容許的話,鼓勵你好好與身邊的另一半、家人交交心、談談夢想。

4月27日    盧黃煥琳傳道
 
曾經聽過以下這句話,大概要提醒我們要好好生活,因為我們可能是某些人唯一接觸到的「聖經」。
 
“Be careful how you live; you will be the only Bible some people ever read.”
— William Thoms
 
的確,我們需要好好為主活出見證,因為我們可能是別人接觸福音的唯一渠道。
 
但我覺得這不單是指在道德方面要循規蹈矩,更在於我們面對生活各樣事情的態度。在這個疫情中,你讓人看到你人生怎樣的一頁?
 
記得Edward 宣教士在崇拜所說,別人看到他不害怕、有平安,才對信仰產生興趣。若他心存懼怕,別人會覺得他的信仰不真實,什麼上天堂的把握、得救確據都變得不可信。我們今天的生命又展示出怎樣的信心?
 
當然,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,總會有起有跌、有高有低。這讓我想起不同的聖經人物,好像亞伯拉罕也不是一開始就充滿信心(他曾因害怕而隱瞞妻子身份),摩西初時也找藉口不聽從神的吩咐。
 
聖經很真實地描述了不同人物都經歷過害怕、挫折、小信、掙扎等,好像我們一樣,但他們的生命最終也能不同程度地榮耀神。
 
或許我們今天仍未是別人看到最好的「聖經」,但願我們繼續努力,在生活各樣的事上學習更深的信靠神,活出主的信、望、愛。
 
小遊戲:你能猜到他們是那些聖經人物嗎?
 
1. 👥🌳 🍎 😳💀 👗 👖
2. 💪 ❤ 💃 💇⛔ 👀 
3. ⛵ 🏊🐋 🙏 🌴🏰 📣
4. 🐏 🐑 🚶 🎼 🎸 🇮🇱 👑
5. 🔟 🐸 🌘 👣 🐜 💀 🆓
6. ✋💦🙏 🔥 🐃 ☁ ☔
7. 🙏🚼😴📣😳👂🎎
8. 👳🚸🐪🔪👤🗻🐑
9. 👦👴💰🍺😩🐖🐖
10.🙏🔚👑⤵️🐅🆙
11🚢🐃🐃🐓🐓💦🌈 
 
提示:4=大衛 
(我不是原創者,沒有標準答案,但相信大家都會猜到的😉。)

4月26日    林盈欣傳道      
 
同行極珍貴

「羸在起跑線」,「停課不停學」都是社會氛圍下對孩童的期望和要求。在疫情的籠罩下,學校均以網上系統作為教學工具,孩童以電腦作聽課、交功課、甚至上體育課,他們都感吃不消和疲累。有些孩童不喜歡網上授課,是因老師沒有視像授課,只以聲音導航;或是同學全被靜音,只聽老師單向授課。

以往教會的兒童事工都以兒童主日學為主,著重聖經教導的傳遞,少了遊戲學習(learning through play)。然而,因疫情關係,實體兒主停止了,卻開啟了兒童家庭崇拜和兒童團契的契機。父母作為孩童成長階段重要的照顧者,在家與孩童一起崇拜、敬拜神,就是最好的身教,讓孩童知道聆聽神話語的重要。同樣,團契著重群體的相處,而遊戲就成了孩童間建立關係的橋樑,幫助他們日後投入教會生活,盼望彼此成為屬靈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夥伴。

在教會中,大家有屬靈的友伴嗎? 我作為教牧同工,並不是只有單向的付出去關心弟兄姊妹。相反,我卻是收到弟兄姊妹滿滿的愛。尤其當我有病時,他們成為我的支持和同行者,有whatsapp鼓勵,有祈禱守望,有揸車載我去看醫生……。

願大家不只在教會中與神建立關係,更在教會中認識陪你同行的弟兄姊妹,互相支持、提醒;分享快樂;分擔憂患,成為屬靈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友伴。

4月25日    謝關凱琪傳道
 
上週一丈夫放工回家告訴我,他的同事剛知道女兒確診送院,同事及妻子亦需前往防離中心居住及做確診測試。丈夫要居家自我隔離工作,當然我也沒有例外。終於週五得知同事檢測報告無事,頓時舒了一口氣,輕鬆「晒」。
 
這四天裡自已也因不明朗因素「忟憎」,情緒備受困擾……除了掛心丈夫及自己會否確診,也因此病牽連甚廣,怕連累他人,所以努力回想自己跟誰人接觸過,然後帶著歉疚心情逐一通知,以免傳染他人和其家人;要食多點提高免疫力的食物;除了買餸就不出門,要顧己及人……整天都思前想後。
 
碰巧看了一則專題: 「防疫」令你忟憎? 你曾否也有以下情況?
🌸禁足、取消聚會感到孤獨、無朋友。
🌸生活習慣、工作模式改變而忟憎、專注力降低。
🌸成日「掛住」買口罩,焦慮不安。
🌸情緒影響身體,如:失眠、無胃口。
 
疫情令大家人心惶惶,社會充斥不安和不快的情緒。文中有兩點舒緩情緒的建議,跟聖經教導不謀而合:
 
1.繼續日常生活,如Work From Home / 網上平台上課。
「已有的事後必再有;已行的事後必再行。日光之下並無新事。」(傳1:9)
雖然本地確診舒緩了,但無法完全消除,未來數月要長久抗疫,只好把「帶口罩、勤洗手、少聚會」變為「日常」,因為「日光之下無新事」,過去、現在及將來疫症都會有發生,盡快消化「改變」適應「新生活」,壓力就能減少。
 
2.將擔心的事情寫下
「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,因為他顧念你們。」(彼前5:7)
不論社會經濟、工作、家庭、子女學習…太多事可以令我們憂心、煩擾,我們可以一一交託給耶穌,祂已賜給我們禱告權柄及應許,可以把勞苦重擔交託主。
 
最後,分享一首國內信徒的「飲歌」: 《唱一首天上的歌》。我很喜歡的一句歌詞,「頭上的烏雲,心裡的憂傷,全都灑落。」 希望大家都能轉換心情,不用再「忟憎」,繼續抗疫的「日常」生活。

4月24日    林筠富傳道

突破性行動

有朋友說這個疫情做出了許多世界的第一次:第一次令整個世界停擺,中美歐許多國家大部份的經濟及人際活動,都史無前例地突然停頓下來;而這些停擺亦後來令到期油價格第一次可以跌到負值,即是貼錢來送油給投資者。
 
然而,這疫情同樣令我身邊的弟兄姊妹經歷許多第一次:有一位姊妹被朋友邀請,在沒有違反限聚令之下,參與一次到舊區向無家者派飯及傳福音,這是她第一次參與這類活動。起初或許因著疫情而有所掙扎,然而踏出安舒區後,就開了她對社會被忽略一群的眼界,深信這是她日後仍能夠不斷回味的經歷。另有一位讀大學的姊妹停課在家,閒時就鼓起勇氣將教會網上崇拜和受苦節晚會whatsapp給同學,最初沒有人回應,後來5個同學裡竟然有1個起來回覆,並詢問了許多信仰問題,這叫她雀躍不已;這兩位姊妹的行動帶給我很大的鼓舞。
 
「要擴張你帳幕的地方,伸展你居所的幔子,不要限制;要拉長你的繩索,堅固你的橛子。」(以賽亞書54:2)
 
弟兄姊妹,因著這疫情造就了我們什麼「為神的第一次」?為神踏出安舒區是不容易,然而神卻鼓勵祂的子民,叫我們要為神的國度、為自己的領域要有野心!不如我們一同思想:有什麼安舒區是我們不願為神踏出?又或是我們願意為神在什麼地方作一個「突破性行動」?

4月23日    朱展明牧師
 
疫情令我們的生活起了變化:
 
外出總會戴上口罩,不然便覺不自在,也避免旁人的側目;進入室內便要先潔手及量體溫。留在家工作/上課也改變了不少人作息和家人相處的模式。
 
我們也適應了在網上與人聯繫,就算在見面時不會伸手打招呼,保持遠距離的社交接觸,因這才是在疫情下的禮貎之道和應有的人際相處之道。早前台灣更以「愛有多深,距離就有多遠」來鼓吹人民改變交往的模式!?
 
我們有甘願為保障親友、保護自己的健康而改變;有為作負責任的公民而改變;也有因為社會壓力下被迫改變;但我們又有否為神而改變,甚或發現自己已被神改變!?
 
上星期有姊妹和我分享,她從來既不懂得、也很怕用Zoom。然而有一天神提醒她不妨用Zoom來為某機構的孩子開一些網上視像課程。她與家人商量後,便毅然「膽粗粗」由零開始,按著神的心意去試辦課程。結果不獨孩子們,連整個家庭也受惠;更讓神得榮耀。這位姊妹因而被激勵,樂意繼續開辦同類課程去服侍其他的孩子們。
 
這使我想起了一句很熟悉的經文:「不要模仿(遵從)這個世代,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(蛻變)而改變過來,使你們可以察驗出甚麼是神的旨意,就是察驗出甚麼是美好的、蒙祂悅納的和完全的事。」(羅12:2) 
 
願我們不只是留意到外在生活模式有改變,更發現從神而來的生命蛻變,以致我們愈來愈明白,我們此時此刻該如何變化,能與祂、與自己和與人「近距離」的結連!

4月22日    黃健逑牧師
 
昨天去醫院探訪一位姊妹的爸爸,有幾件事讓我再一次經歷神,包括1)跟據家人說,昨天早上是世伯入院以來最精神的一天,可以清楚對答。2)今次探訪目的是鞏固世伯信主的心,但在最初傾談時,世伯竟然說他不信了,我心中也冷了一截,但就在束手無策的時候,世伯突然說他願意相信,這戲劇性的轉變,我深信是神在世伯心中動了善工。3)世伯清楚願意在女兒及太太的見證下,接受水禮。
 
實在感謝神!
 
在5月開始,教會舉辧網上「啟發」(ALPHA ONLINE)的福音小組。在網上辦「啟發」課程可以突破地域及隔離的阻礙,是一個新嘗試,不知道是否行得通,但總希望捉緊時機,讓人認識主。
 
弟兄姊妹,讓我們不會因為疫情而停止傳福音的工作,並且深信神必會與我們同工。


4月21日    鄭芳宇牧師
 
1857年美國經濟蕭條,一個月內有一千多間銀行倒閉。同年一個生意人藍菲爾(Jeremiah Lanphier)在紐約一間教會開始了星期三中午的祈禱會,由初時的6人,至20人,至40人…後來到每日有3,000人祈禱。同樣的自發祈禱會很快也蔓延至波士頓、費城、華盛頓、美國南部。1857-1859年在沒有大講員的領導下,發生了一次全美的大復興,當年美國人口是三千萬,竟有一百萬人在這期間信主。
 
復興往往有兩大元素,第一是危機,第二是祈禱。現今第一元素已經有如火山爆發到滿天通紅,第二元素卻仍是不冷不熱。正如百多年前的美國,由一個普通信徒開始祈禱,就滙聚成禱告的洪流。請不要忽視祈禱的力量,就由你開始,同你的家人、肢體一齊呼求神吧。

4月20日    楊禮仕傳道
 
昨天與一班初中男孩子開組玩桌上遊戲,遇上一個我不曾想像過的阻攔: WI-FI(或「網速」) 慢。
 
過去開組,大家網絡順暢,可以作出即時反應。但今次有時需要等候 A 君、有時則要等候 C 君、有時連自己也斷了線;每個回合平均要等 2 分鐘,實在不爽。
 
但他們其中表現出的風度,叫我心中感恩:他們成長了!大家都明白不是對方刻意 “rage quit”(中途離場),而是網絡破壞了彼此的遊戲體驗,因此他們學到了 理解和忍耐 :犯錯的,不是人;而是 Wi-Fi。
 
「凡事謙虛、溫柔、忍耐,用愛心彼此寬容;」‭‭(弗四2)‬‬
 
朋友原是 志同道合 而相聚,團契卻因 基督耶穌 而相連;我們召聚的目的,原是為了彼此勉勵親近主。在寬容中,我們個人的品格得以提升。
 
「放棄很容易、堅持卻很難」。這世代人與人之間的結連異常地脆弱:家庭如是、交友如是、婚姻如是;看似灑脫卻欠安穩。
 
因此我誠心禱告,願神的愛感動我們、謙卑我們,建立教會。

4月19日    盧黃煥琳傳道
 
教會社關組早前獲捐贈一批抗疫包,在派發之前,我們打算加入教會的單張,因此出了以下設計。

為了讓大家更認識教會的社關事工,兼考考大家的眼力,邀請大家在下圖中找不同。你能找到多少個呢?(左圖是正確版,右圖是錯版)
 
你可在Facebook 留言, 答案將稍後會公佈。
 
這個“找不同”有一個秘訣,就是首先知道什麼是正確的。
 
若你心中有真理、有正確的認知,當看到“錯誤”的描述時便能立刻識破。
 
但若你心中還未建立足夠真理,面對似是而非的表達便可能會相信、被騙。
 
這是承接盈欣傳道昨天所說,在面對不肯定的網上資訊,不論是有關防疫,甚至是有關信仰,請先想想,這跟你一向的認知有矛盾嗎?
 
若你有不肯定的情況,不妨先再找找相關資料或詢問他人,這樣便能防止接收或發放了錯誤的資料。
 
當然,在信仰中進深紮根,掌握更多正確的聖經知識,是更治本的方法。除了個人讀經或閱讀屬靈書籍,若你想進一步學習,可以留意基教部的GPS課程,也可參加不同神學院的延伸課程。若需要資料,可與同工聯絡。
 


4月18日    林盈欣傳道       
 
疫情爆發,區內市民透過不同途徑搶購口罩。截至今年3月31日,警方共接獲1633宗有關網上買賣口罩的騙案,涉及4千多萬。騙徒能如此輕易欺騙受害人,全因他們捕捉了人們要滿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。在一罩難求下,市民的擔心和懼怕過於理性上的分析和判斷。
 
面對疫情的不確定,人心徬徨下,有人開始思考苦難、人生和生命意義的課題,並透過不同途徑尋找屬靈的答案。然而,網上的資訊並非完全可靠。同工之間曾傳過一份名單,有異端以58個相關中文網站、6個英文網站及1個韓國網站引誘信徒誤墮陷阱,離開真道。聖經中,保羅亦曾多次提醒教會及提摩太提防假教師的教導。「你們要謹慎,免得有人不照基督,而照著人的傳統,和世俗的言論,藉著哲學和騙人的空談,把你們擄去」(西2:8)、「聖靈明明地說,日後必有人離棄信仰,跟從虛謊的邪靈和鬼魔的教訓。這教訓是出於說謊的人的虛偽,他們的良心好像被燒紅的鐵烙了一般。」(提前4:1-2)
 
故此,保羅教導我們「總要棄絕世俗以及老婦的無稽之談;要操練自己達到敬虔的地步」(提前4:7)。「敬虔」是指信徒要正確的認識神,並要在生命中積極及活出信仰,在事奉的職事中去見證基督。
 
在此作出呼籲,信徒如對所瀏覽的信仰網站存疑,請與教會傳道同工聯絡。此外,由5月起,基教部將以Zoom或FB Live重開GPS課程。求主打開人渴求神話語的心,叫人在信仰中扎根成長,有屬靈的悟性作辨識,做個精明的基督徒。

4月17日    謝關凱琪傳道
 
昨天看到一則新聞訪問:政府抗疫專家組成員福田敬二指出,現時國際社會抗疫不團結,各國各自採取行動,而且都比較關心自己,較少關心他國,不一定會互相合作。國與國之間政治關係本已緊張,隨着疫情大爆發變得更差。
 
新聞裡看見各國的不團結:美國特朗普削減世衛經費--影響第三世界小國抗疫、中國不提交病毒數據給美國、各國禁止口罩出口—那沒有生產口罩又買不到口罩的地方又如何抗疫……因著交通發達,我們已身處地球村,絕不能獨善其身,只求保住自己就能不被疫情波及。從三月確診病例都是外遊或留學回歸就已經說明各國需要同心抗疫,才能真正抗疫成功。
 
保羅說:「我凡事以身作則,你們必須照樣辛勞,扶助軟弱的人,並且記念主耶穌的話『施比受更為有福。』」《使徒行傳》20:35
 
同一天我也看到幾則新聞:99歲二戰老兵家中步行為醫護籌得千萬英鎊;英格蘭選美冠軍卸下后冠,重披醫生袍趕返英國醫院前線救人;西班牙時尚網紅羅莎夫人(64萬人追蹤)在疫情最嚴重時回醫院重當護士【參看下圖】……他們即使力量微少,各人卻盡上自己本份,這些舉動顯明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,感動世人勉勵行善。
 
近日香港防疫及日常生活物資供應正常,真是非常感恩;因為我的親人分別移居日本、溫哥華及瑞典,在疫情之初他們寄了口罩回港供給我們所需。現在正是他們在苦戰之中,口罩及防疫物資很短缺,除了為他們禱告,我也回購口罩寄給他們,我為能盡上一份綿力而感恩。
 
親愛的弟兄姊妹,這抗疫之戰尚未結束,無論防疫政策是否妥善,讓我們只管盡上本份,把自己所擁有的與人分享,切實行道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,關懷親友、鄰舍、同事,一同分擔憂患,同心抗疫。


4月16日    林筠富傳道
 
珍惜眼前人
 
太太於前兩天清早收到了她在英國大嫂的信息,說跟她同在英國居住的表姐因患了新冠肺炎離世,而她的丈夫也在急症救治中。這表姐是跟大嫂很要好的親人,甚至她的英文暱稱也是由表姐所改的,因此,表姐的離世叫她徹夜難眠。
 
亂世叫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,基督徒並沒有特權幸免於難,然而生命是這麼脆弱,可以無聲無息一下子就離開,就更提醒我們應該學習去珍惜眼前人。「因為神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,把祂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裡。」(羅5:5)上帝已經透過聖靈將愛澆灌給我們,就讓我們以上帝的愛來珍惜眼前人吧!上帝的愛是「Agape」,可以音譯為「愛加彼」(將愛加諸彼方),其涵義難以言明,曾有一位牧者以英文字母的演繹這份愛:
  Acceptance-接受、嘉納。
  Gratitude-感恩、圖報。
  Appreciation-讚賞、肯定。
  Patience-容忍、耐心。
  Everlasting-永久、長存。

或許「愛加彼」難以一蹴而就,但我們仍然可以靠著聖靈,每天每刻學習向愛侶及兒女實踐「AGAPE」:彼此接受對方的好與壞,就是帶著感恩的心,來肯定對方的付出,也容忍對方的不足,並且持之以恆,就算失望也不放棄珍惜對方。這樣可能是我們一生學習的功課,但深信既盡了能力,縱有風浪危難來臨,我們也能不帶一點遺憾,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!

4月15日    朱展明牧師
 
有否想過往後的日子會是怎樣?有人會說將來應不會再回復昔日的好日子了,因為我們過去所倚賴的已被搖撼到支離破碎;亦有人表示明天會更上一層樓,因為舊的框架已被拆解,未來會有更多更廣闊發展的可能性!無論我們偏傾向那一面的想法,未來的路已不是我們所熟悉的,日後的狀況也不是我們所能了解。然而信主的人可怎樣在這條向來都未走過的路上繼續走下去!? 
 
「你們看見耶和華你們的神的約櫃,又看見抬約櫃的利未支派的祭司的時候,就要從你們所住的地方出發,跟在約櫃後面走。只是你們和約櫃之間應有一段距離,相隔約一公里,不可走近約櫃,好使你們知道你們應走的路, 因為這條路你們以前沒有走過。 」(書3:3-4)
 
走在一條未走過的路,很自然會膽怯;會害怕,也很怕踏出第一步。這時候神的吩咐是要緊記祂知道我們該行的路,並且祂正主動行在前頭帶領我們向前行。所以,首要的便是不要怕離開所在之處,跟著約櫃去!而跟隨神必須帶著敬畏,沒有敬畏就沒有跟隨;沒有跟隨就沒法得著神早已為我們預備的禮物!
 
昔日以色列人準備過約旦河得迦南時,他們與我們的處境很類似,也是走上一條從未走過的路;而擋在他們面前,就是那看來無法跨越的第一度難關 — 河水漲過兩岸的約旦河!然而因著神的吩咐,他們不單平安渡過約旦河,並且日後最終得著神應許的迦南美地!
 
所以讓我們一同學習緊緊跟隨著引領我們前行的主,祂正會帶領我們跨越前面的「約旦河」,並且為我們開一條從未走過的豐盛之道路!
 

4月14日    黃健逑牧師
 
在復活節這幾天假期,縱然衞生防護中心說,如果市民鬆懈而聚集,萬一有隱性病毒傳播,可能會造成多人感染。但報章報導多區仍人頭湧湧,很多香港市民難忍多日留在家中,要外出散心,可見要忍耐打長久戰真的一點都不容易。

對付疫情要忍耐堅持到底,信仰又何曾不是呢? 我們總會見過有些信徒,在信主初期,常常出席教會不同的聚會,熱心愛主,但一段時間後卻消聲匿跡。

在信仰的路程中,有遇到困難時,會放棄所信的;但可能更有些時候,不是遇到什麼問題或挫折,只是失去當初的熱忱,不能堅持到底,慢慢的就離開了。

在這段時間,沒有了實體崇拜,弟兄姊妹見面的機會也減少了,可能是對我們的信仰是一個考驗。如果你發現自己在信仰開始冷淡了,提不起勁在網上崇拜、ZOOM的分家也不太願意參加、祈禱讀經也變得馬虎了事,不要掉以輕心,慎防「隨流失去」。請你聯絡傳道同工們,我們願意和大家彼此代禱,互相守望。

希伯來書10:23「又應該堅持我們所宣認的盼望,毫不動搖,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。」

4月13日    鄭芳宇牧師
 
聽到一個時事評論員講一句話,上網查考,全句是「禍兮福所倚,福兮禍所伏」,意即壞事可以帶來好結果,好事也可以帶來壞結果。他所講的當然就是新冠病毒,縱使我每日都願這咒詛變為祝福,不過暫時所見絕對是禍多過福。
 
全球77億人中有1/3聲稱自己信基督,相信現在正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多人一齊呼求耶穌的日子,就算求的人未必都是真心信主,仍深盼這個令到百萬人染病、全球停擺的惡魔,叫人謙卑回歸神,如此,這個世紀災難就真的成為世紀祝福。

4月12日    楊禮仕傳道

相對「聖誕節」和「受苦節」兩大基督教節日,「復活節」給人的感覺較為抽象。

我們能為「出生」而歡樂,亦能體會「受冤」的難受;但卻不曾經歷過身體復活,也不曾見證過有死人復活。

然而對基督徒來說復活,這個課題卻是無比的重要。

除了富傳道在本週崇拜所說:「眼前的絕望不能把我們困住,我們仍然可以帶着盼望來活。」復活也是我們很核心的信念,保羅曾說:「如果死人沒有復活,神也就沒有使基督復活了。」(林前十五 15下)

既然我們已經決志跟從耶穌,甚至受浸「洗濕全身」,不如勇敢地接受真理。

我深信我們的身體終必要復活。

4月11日    盧黃煥琳傳道  
 
因為疫情,也因為準備受苦節聚會,所以開始讀了盧雲的“祢已將哀哭變為跳舞”一書。昨晚在“歷苦嘗甘”聚會中分享了一段,其實有另一段我也覺得很有啟發(P.32-33):
 
“患難邀請我們將我們的傷痛,置於上帝的手中。在基督裏,我們看見上帝受苦,這苦為我們而受。祂呼召我們共嘗祂的苦,這苦源於祂深愛這個受傷的世界。
 
我們人生中的微小以及洶湧而至的創痛,原來都與基督那更大的苦難緊密連結。我們日常的苦痛,原來植根於一種更大的苦痛,因此同時繫於一個更大的盼望。我們生命中真的沒有任何一事,在上帝審判與憐憫的範疇之外。”
 
若我們只專注自己的苦,可能只看到絕望。但當我們意識到耶穌基督在復活之先,也曾經歷過苦痛,我們便能找到盼望和堅持的力量。
 
閱讀於我是一件“很治癒”的事,能為我帶來新的眼光去理解事情。(雖然我很多時都三分鐘熱度而“半途而廢”。)
 
疫情讓我們減少外出,除了玩遊戲或看電視之外,你有想過好好看完一本書嗎?我想找一些同路人和我完成及分享這本好書,若你有興趣參與,可填寫這表格。若有合適的人數,我們可透過科技組成「讀書組」,互相交流、分享、學習、互勉。
 

4月10日    林盈欣傳道      

向下移動的愛

腓立比書2:6-8
6 祂本來有神的形象,卻不堅持自己與神平等的地位,
7 反而倒空自己,取了奴僕的形象,成為人的樣式;
8 既然有人的樣子,就自甘卑微,順服至死,而且死在十字架上。

父母對子女的愛,從母腹中便開始無微不至的照顧,對將來有多方的籌算,目的是提供良好的生活及教育給子女,並希望他們健康、快樂地成長,將來能安居樂業,生活美滿幸福。

上帝對世人的愛,是我們還作罪人時便差遣獨生愛子耶穌基督來到世界。衪本是上帝的兒子,有尊貴的身份,是樣樣都有,但衪甘願取了奴僕的樣式,成為人,變成什麼也沒有(empty)。甚至,衪為世人釘在十字架上,這是最殘酷的刑罰,在世人眼中的恥辱。當我們仍然愚昧而不承認衪時,衪已放棄自己為了得著我們。

今日是基督教的受苦節,讓我們透過「耶穌受難的畫作」默想主耶穌捨身救贖的大愛,「祂救我們脫離了黑暗的權勢,把我們遷入祂愛子的國裡。我們在愛子裡蒙了救贖,罪得赦免。」(歌羅西書1:13-14) 在基督裡,我們不再是罪的奴隸,而是蒙衪所愛、有價值的兒女。如此,我們就當脫去舊人,穿上新人,向前看,展開新的人生。

4月9日    謝關凱琪傳道
 
上次談及 節日 是把日常遺忘了的人與事,又重新被記念…… 明天是「受苦節」及周日是「復活節」就是讓基督徒再次記念耶穌捨己愛世人的事蹟。 在最後晚餐的時候,耶穌 為門徒洗腳 ,這是耶穌最後的教導,也是最後的囑咐。
 
耶穌三年傳道呼召了12門徒,天天同枱食飯教導他們,展示無數神蹟奇事。然而耶穌所愛的門徒是怎樣的:有貪心(猶大出賣耶穌)、有爭功名(雅各和約翰在天國要作左右宰相)、有怕死(彼得三次不認主及門徒四散)、有不信(多馬非要看見釘痕及肋旁傷痕才信)……無論門徒如何資質愚昧,總記不住耶穌的教晦,耶穌卻愛門徒到底,總不撇下或丟棄下他們;且最後甘願降卑如奴僕,逐一為出賣祂的、為不信祂的、為背棄祂的門徒洗腳。
 
《約翰福音》13:12-15:「耶穌洗完了門徒的腳……『我給你們作的,你們明白嗎?』……我是主,是老師,尚且洗你們的腳,你們也應當彼此洗腳。我作了你們的榜樣,是要你們也照著我所作的去行。」 經文說明了耶穌在世上生活的主要目標之一,就是展示神要我們過的生活方式。耶穌要求門徒效法祂,要對所愛的(甚或是對仇敵),都要 彼此服侍、彼此相愛 ,這是耶穌最後的叮嚀,叫我們實踐它。這一點不容易,尤其那該死的妒忌心、自尊心、小氣……使我們又自大又自卑,令我們與人隔閡越厚。若需要放下自己,就要有捨己精神;但過去的挫敗會否使我們心硬又起來……
 
然而,無論我們失敗了多少次,耶穌仍照我們的本相,愛我們都到底,且死在十字架上,復活升天,並許諾與我們同在,直到世界終結。
 
今年你如何記念受苦節和復活節呢?
 
今天邀請你為耶穌作見證人 ~ 愛鄰舍如同自己 找一個服侍人的機會,把耶穌不死的愛一個一個傳出去,也一代一代傳下去。



4月8日    林筠富傳道
 
Change vs Chance
 
有一日跟兒子殷正閒談,他竟然提起學校裡的生活(以往他甚少主動談及),說到班裡沒有一個同學願意跟他玩,不過由於他是笑著說出來,所以我相信情況不致太差。
 
事實上,近來因為疫情的緣故,全人類都被迫作出改變,要留在家中生活,學校更不知何時可以開課,然而,生活卻因為這些「改變」(Change)而帶來「機遇」(Chance),而這些相聚的「機遇」也可以帶來「改變」。一對夫婦以往由於工作,聚少離多,更不要說一起禱告,但疫情令他們多了時間在家,電視也看不了太多,就決定花些時間來一起祈禱,他們自己也忘了上次握著手禱告是什麼時候了。
 
弟兄姊妹,你有那些「改變」和「機遇」呢?
 
保羅說:「不要模仿這個世代,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,使你們可以察驗出甚麼是神的旨意,就是察驗出甚麼是美好的、蒙祂悅納的和完全的事。」(羅馬書12:2)「改變」可以帶來「機遇」,不要「浪費」了這次疫情,反倒要把這些咒詛化為祝福,察驗出上帝美好的旨意與恩典,將這些「機遇」帶來家庭、靈命的各樣「改變」吧!
 
今早我出門返教會時,就叫了殷正過來給我抱一下,雖然他口裡說「不要」,然後卻又起身過來給我抱,大人和小朋友其實都是一樣,大家不妨一試😉。
 


4月7日    朱展明牧師

「緊密接觸者」是近期熱門和敏感的話題。若忽然成為這類人便需隔離,心裏會感到無辜、無奈和不甘心;其他人也會儘量對其避之則吉。
 
我們不願成為疫症個案的緊密接觸者,但我們卻無可避免是家人的緊密接觸者;而這段時間大多數人都留在家工作或上課,與家人的接觸比平常更為緊密。
 
與家人多了共處時間,我們固然增添不少天倫之樂;然而亦難免各人因不同的處事方式、不同的思維、對彼此期望的落差而多了摩擦衝突。昔日有衝突時各人可營造個人空間去讓自己先冷靜,後處理;但現在卻只能全天候式與家人擠在斗室之中繼續「面左左」,以至各人的情緒都變得非常繃緊!
 
此時總要提醒自己不要只聚焦在對方外在的表現和行為、對方的軟弱及限制;也要嘗試欣賞對方因對自己、對家庭的著緊和關心,才會如此有所執著,有所要求。這會有助我們冷靜下來,並甘於去與家人和好。
 
既然神吩咐哥林多的信徒要以神的愛彼此相待:「愛是恆久忍耐,(愛)又有恩慈。愛是不嫉妒,不自誇(大言不慚),不張狂(自吹自大);不作失禮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處,不輕易動怒,不計較人的過犯;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。愛是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」(林前13:4-7),我們豈不更當以此去愛與我們「緊密接觸」的家人嗎!

4月6日    黃健逑牧師
 
在疫情期間,教會的社關組已有兩次派發口罩的行動,這些口罩都是弟兄姊妹捐出來,由社關組安排派發,主要是派給在社關組活動(如開心星期六、讚美操等)中認識的街坊,包括長輩及家庭等。近日,我聽到社關組有位姊妹分享說,當她要籌備第三次的派發行動時,正發愁從那裡找到口罩呢?就在這個時候,有一個機構主動聯絡她,有一批防疫包可送給有需要人士,神就這樣為我們預備。
 
教會盼望藉這些派發口罩行動,讓街坊們感受到我們的關懷,並且這也是一個機會將福音的種籽放在他們心裡。
 
弟兄姊妹,在疫情期間,可能我們都有很多要關心的事情,但不要忘記傳福音的使命,尋找分享福音的機會,可能就由為我們的福音對象祈禱作為開始,神必與我們同工。
 
「務要傳道;無論時機是否適合,都要常作準備;…。」提摩太後書4:2(節錄)
 
「然而,人還沒有信祂,怎能求告祂呢?沒有聽見祂,怎能信祂呢?沒有人傳揚,怎能聽見呢?…如經上所記:“那些傳美事報喜訊的人,他們的腳蹤多麼美!”」羅馬書10:14-15(節錄)

4月5日    鄭芳宇牧師
 
疫情嚴峻,我多日留家工作,試過一星期只外出一次,簡直是破紀錄。初時出於無奈和公德心,漸漸由接受到享受。轉捩點是有一天本已安排去公園散步,已經不能做gym了,去公園算是個替代吧;但見各方大力宣傳留家,又不值一些本地及西方國民的放任,最後決定宅在家中,想不到我這個「心野」的人竟然樂在其中。保羅對腓利門說:「叫你的善行不是出於勉強,乃是出於甘心」(門14節)。疫情之下,仍有不少要勉強自己之處,讓你我都堅持,從中發掘另類益處,甚至由勉強變為甘心。

4月4日    楊禮仕傳道  
 
政府最近下令的「20人婚禮」影響了不少新人。有朋友本來打算出席一個婚禮,結果行禮的日子就是禁例生效翌日,那對新人唯有在沒有任何心理預備的情況底下,被迫遵守禁例。
 
我的神學院好友亦在五月結婚,在疫情期間,教堂、酒席等,全部都要求「限制賓客」,或設立「附近有確診會即時取消預約」等措施;令他們造成極大壓力。因為婚禮不但是兩個人的事,更是邀約眾人送上祝福的時刻;若然受邀者臨時告知因措施未能出席,那便彷彿對新人「甩底」。
 
有人曾問他們,會否考慮把婚期延後?事實上結婚前後有不同安排(安排證婚人、租屋等),改期牽連甚廣。因此,他們最後選擇了先註冊結婚,疫情後補辦感恩禮。
 
婚姻是一生的盟誓,是兩個人在神面前作出終生委身的承諾。
 
基督徒婚姻真正的約束力,不單是向對方說「我願意」、亦不單是那具有法律效力的婚書;而是由「彼此注視」轉向「仰望上帝」。讓神成為二人的約束:相信神會看着自己,亦相信神會看着對方。
 
因此無論婚禮採用什麼儀式,也不及二人在基督裏恩愛、忠誠到老的故事叫旁人動容。
 
祝福在疫情期間結婚的新人,願一切的阻攔更能映照出你們彼此的堅貞。

4月3日    盧黃煥琳傳道
 
前日是愚人節,明天是清明節(還有兒童節),你知道下星期五是什麼節嗎?
 
這個“節”聽起來不是應該“慶祝”的,為什麼會有假放呢?他人或許不明白這節日的意義,但作為信徒的我們,這正是要記念主耶穌為我們所作的日子。
 
路加福音23:33-38
「到了那名叫“髑髏”的地方,就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,也釘了那兩個犯人,一左一右。耶穌說:“父啊,赦免他們!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所作的是甚麼。”士兵抽籤,分了祂的衣服。群眾站著觀看,官長們嗤笑說:“祂救了別人,如果他是基督,是神所揀選的,讓祂救自己吧!”士兵也上前戲弄祂,拿酸酒給祂喝,說:“如果你是猶太人的王,救你自己吧!” 在耶穌的頭以上有一個牌子寫著:“這是猶太人的王。”」

 
群眾旁觀、官長和士兵都戲弄耶穌。
但耶穌的回應,是求天父赦免他們!

 
耶穌所受的苦,超乎我們能想像;
耶穌所施的愛,超越我們可明白!

 
下星期五,並不是另一天假期、又一個節日。願你能在當天花點時間記念主的苦和思想主耶穌對你的恩。
 
若你不知如何做起,誠邀你與我們一起,透過網絡聚會「疫境念情真,歷苦又嘗甘」。
 
4月2日    林盈欣傳道       
 
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,心靈固然沉重,自身亦背上很多重擔。身為學生:只留在家,面對復課無期的無奈;作為父母:兼任老師負責教育子女的困難;打工仔: 面臨放無薪假、甚至被裁員的徬徨。當個人的擔子越來越重時,大家可如何跳出困局?
 
最近重讀路得記,故事發生在混亂的士師時代,面對饑荒,以利米勒、妻子拿俄米及兩名兒子從伯利恆逃至摩押地。然而,逃得過饑荒卻逃不過全家的男丁相繼死去。於是,傷痛的拿俄米決定返回伯利恆。媳婦路得雖是外邦女子,卻放棄返回娘家而甘願陪著拿俄米回伯利恆。
 
路得不單背負照顧奶奶的責任;在社會中,她是地位低微的寡婦,被人輕看;她更是離鄉別井,也許也記掛家人和死去的丈夫,心情一定很難受。可是,她勇敢堅決地肩負照顧家庭的責任,更「恰巧地」在田間遇見波阿斯,之後還與他結婚,並誕下俄備得(即是大衛王的祖父)。
 
路得記並不單純是愛情故事,而是記述上帝在人生的歷程中不斷工作和帶領;是上帝「恰巧地」連結路得和波阿斯的故事,更是上帝救贖計劃之一。有神學家更稱這卷書是教導人明白: 神是在暗中不斷保守人 。縱然面對逆境,都有神美好的安排。
 
此刻,你相信神會不斷保守你渡過難關嗎?

4月1日    謝關凱琪傳道
 
時下常用的「日常」一詞,是指「日常生活」;而「節日」卻是打破「日常」生活,藉著紀念「XX」節日,讓我們日常遺忘了的人與事,又再次重新被記念。進入四月份第一週有很多的節日,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不再平常。
 
4月1日「愚人節」:起源衆說紛紜,但重點都是希望令「憂愁」變成「喜樂」。所以才會捉弄別人,惹人發笑。當然捉弄別人,要懂適可而止。在疫情之下,今天大家不妨「攪怪弄趣」、找一則「笑話」,為身旁的人帶來一點歡樂。【送上一則「猜謎」見下圖😉】
《箴言》17:22:「心裡喜樂就是良藥;心靈憂鬱使骨頭枯乾。」
 
4月4日「兒童節」:今日兒童是掌上明珠;昔日兒童生命卻如草稭。因此,1925年瑞士日內瓦舉行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」,通過「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」:兒童在成長期間該被受尊重,包括:救濟貧苦兒童、避免危險工作、提供學習機會等等,獲得各國政府熱烈響應,訂下了兒童節。所以兒童節不單單是為父母和子女而設的節日,而是在當天讓我們目光重新關注「兒童」的需要。大家當日可以看看世界新聞,一同以禱告守護「下一代」。 
《馬可福音》10:14-15:「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,不要禁止他們;因為在神國的,正是這樣的人。我實在告訴你們,凡要承受神國的,若不像小孩子,斷不能進去。」
 
4月4日亦是「清明節」:中國人慣有掃墓、祭祖、郊遊的習俗,但當下政府已有例不可多於4人聚集。就算不可以如昔日般跟親友一同掃墓碰面,但可以與親友互通電話或Zoom做「食播」,彼此問候和關心。 
《馬太福音》19:19:「當孝敬父母,當愛人如己。」
 
每天疫情進展和確診數字令我們生活感到乏力,但希望我們能藉著不同的「節日」意義,為我們在苦悶的「日常」注入新氣息。


3月31日    林筠富傳道

堅持到底
 
近來於網上收到這個片段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RjVU_3L1BY

 
一名男童在拔河比賽中死守著防線,最終取得勝利。堅持從來都不是易事,更何況在逆境裡,總有千百個理由叫我們放棄得冠冕堂皇。面對已經持續了兩個多月的疫情,同樣不容易。早兩天我跟弟兄姊妹視像查經,提到我媽媽在疫情初期還肯認真戴口罩,但現時於自己的舖頭內,沒有人時就除下,有人進舖時才戴上,在人來人往的商場裡,基本上跟沒戴沒有分別,明顯心裡鬆懈了下來。
 
我們的信仰是否都是一樣?兩個月來,你是否仍能堅持敬拜神、靈修和祈禱?還是起初還可以,但後來也慢慢鬆懈了?堅持信仰更不是易事,在平常大家一同崇拜、一同查經的日子,我們或許能夠堅持下去,但靈命在低潮時,能否像片中的拔河男童,咬緊牙關拉緊繩子…把我們的信仰捉緊,為要得著耶穌基督?然而,在拔河途中,只要有一刻想要停下來,既停了就必更難拉緊繩子。
 
「如果我們把起初的信念堅持到底,就是有分於基督的人了。」(來3:14)


3月30日    朱展明牧師

 
與弟兄姊妹傾談時,多是對未來感到無望和憂心。不禁想屬神的人還可以以那種心態面對陰霾滿佈的明天?
 
我想起了「願那賜盼望的神,因著你們的信,把一切喜樂平安充滿你們,使你們靠著聖靈的大能滿有盼望。」(羅13:15)
 
我們行的是一條心存盼望的信心之路。「信心」是跟對象有關;而我們深知所信的是誰 - 就是神。而「盼望」卻是跟結果有關;是縱使不知道接著會發生何事,但因著對神的信,盼望著美好的事情總會臨到。
 
盼望始於神的應許,也是神所賜的禮物。正如撒拉在人看來已過了生育的年齡,但最終仍生下以撒;馬大從沒有期望弟弟拉撒路會即時復生,但最終主耶穌卻使他復活在她的眼前。
 
因此,就算事情處於最壞的時候,但未到最後一刻,我們仍要繼續持守盼望;不要失去盼望,因為最終是會得著神所賜的美好!「不但如此、就是在患難中、也是歡歡喜喜的.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,忍耐生老練,老練生盼望,盼望不至於羞恥,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、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。」(羅5:3-5)
 
寫到這裏,想起了【信心的等待】這幾句歌詞:「在這幽谷之中我宣告,不必怕因有祢同在,別人笑我為甚麼等待?因我知道,盼望因祢而來!」

3月29日    黃健逑牧師
 
在疫情期間,大家從電子媒體中,收到很多不同的圖片或文章,當中都會帶給我們有提醒、鼓勵或不同的資訊,今日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張。
 
這張幽默地提醒我們留在家中便是抗疫的良方,很佩服作者的創意及「攪笑」,將原本看為不對的生活,變為有意義。
 
這讓我聯想到,在這段疫情期間,我們的想法、生活、態度等等都會有所改變或更新,以致有新的觀點,新的角度去看事情。
 
弟兄姊妹,經歷疫情,你的生命有沒有新的體會呢? 雅各書1:2「我的弟兄們,你們遭遇各種試煉的時候,都要看為喜樂;」要將困難扭轉為喜樂? 談可容易呢?
 
雅各書給了一個方法 — 雅各書1:5「你們中間若有人缺少智慧,就當向那厚賜眾人,而且不斥責人的神祈求,他就必得著。」
 
或者我們的祈求可以是,求神先改變我們而非環境,讓我們能有智慧地配合祂的旨意及工作。



3月28日    鄭芳宇牧師
 
疫情有如照妖鏡,照出各地政府和元首衆生相。有莫名其妙的、有朝令夕改的、有後知後覺的…。試問有多少政府真能做到愛百姓兼快狠準又到位。
 
現在比任何時候更明白「因此,我勸你最重要的是要為萬人、君王和一切有權位的懇求、禱告、代求和感恩,好讓我們可以敬虔莊重地過平靜安穩的日子。」(提前2:1 )
 
英明合時宜的對策直接影響一城一國人民的生死,國家元首好,人民才有好日子過。願我們舉起聖潔的手為香港、也為同坐一條船的各國領袖祈禱,願他們體會自己的渺小及責任之重大,所以屈膝祈求真神的智慧。

3月27日    楊禮仕傳道
 
最近與分家家員讀〈哥林多前書〉時,發現鄭牧師於本週崇拜的信息(或有意無意地)與二章部分內容不謀而合:
 
保羅說:「弟兄們,我從前到你們那裡去,並沒有用高言大智向你們傳講神的奧祕。」(林前二1)
 
哥林多教會沒有脫去異教的價值觀,他們追求「激辯的能力」(即「智慧的話」);以致教會的文化與社會一樣,沒有產生分別。不過保羅無意迎合,反而表現一個「正常基督徒」應該有的態度:就是高舉神。

 
保羅再說:「我們也講智慧,但不是這世代的智慧,也不是這世代將要滅亡的執政者的智慧。……神卻藉著聖靈把這些向我們顯明了」(林前二6、10上)
 
基督徒得著聖靈啟示天上的事,這是我們與別不同的地方。
 
基督徒該要有一份的自覺,我們的「世界觀」已被更新:未信前以為沒有神、信主後才看清神分分秒秒都在掌舵。因此當我們決志從世上分別出來,即定意要活出與教外人不同的生命;就算會被世人視為愚拙,也是尋常的事。
 
來看看鄭牧師的語錄:「唯有我們先知道世界的劇本是怎樣寫的!」(錄音22:55)、「教會若不做唯有教會先可以做到的事,這個世界是『無運行』的!」(錄音34:32)
 
牧師也同樣在強調基督徒的獨特性。
 
今日我們流行評論各國的抗疫方針、大談領導的手段,這的確是茶餘飯後很重要的話題;然而,這全都不能成為我們的最大關注。
 
基督徒的獨特性就是要分享生命、言說真理、行使禱告的特權。所以下次你若再與友人閒話家常之餘,何不分享生命、言說真理,然後花幾分鐘一同為世界認罪禱告,以顯出有別世俗人所沒有的獨特。

3月26日    盧黃煥琳傳道
 
原定明天開考的DSE文憑試將延期至4月底,口試亦被取消。假如你是應屆考生,會有怎樣的心情?更緊張?更擔心?還是鬆一口氣?
 
作為沙士時的應考生,我印象最深是口試,個個要戴口罩考。那些留意別人表情和眼神的技巧全都變得沒用,反而大聲一點更重要。這讓我想起讀書時很喜歡的金句:
 
「我豈沒有吩咐你嗎?你當剛強壯膽!不要懼怕,也不要驚惶,因為你無論往哪裏去,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。」(約書亞記1:9)
 
我們能夠剛強壯膽、不懼怕驚惶,是因為神與我們同在! 不但如此,若我們仔細看約書亞記1:5-9這段落,會看到一個很工整的結構:
 
A 我怎樣與摩西 同在 ,也必照樣與你 同在 ;我必不撇下你,也不丟棄你。
    B 你當 剛強壯膽!…. 只要剛強,大大壯膽 ,
        C 謹守遵行 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,不可偏離左右,使你無論往哪裏去,都可
            以順利。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D 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,總要晝夜思想,
        C' 好使你 謹守遵行 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。如此,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,凡事順利。 
    B' 我豈沒有吩咐你嗎?你當 剛強壯膽!  不要懼怕,也不要驚惶,
A' 因為你無論往哪裏去,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 同在 。」
 
此段經文的重點是我們要時常思想並謹守遵行神的話!若我們把神的話放在心中,並努力遵行,我們便能剛強壯膽,因為我們深知無論往哪裏去,神必與我們同在。
 
約書亞記1:5-9不僅是對新一代領袖約書亞的應許,也是我們今天寶貴的提醒。祝願各文憑試考生能剛強壯膽,更深經歷主的同在與恩典。

3月25日    林盈欣傳道       
 
新冠肺炎直捲全球,當各地確診數字急促上升下,大批的海外港人都紛紛回港避疫。面對恐慌,人為了生存首要是保護自己,逃到安全地方,尋找出路。
 
然而,主耶穌是神的兒子,是萬有的主宰,卻甘願道成肉身,來到受苦的世界與我們同住。衪嘗過我們的苦,被人冷笑、拒絕、受屈辱至死於十字架上,衪所步向是孤寂的死路。這是顛覆常人能理解的思維,是因主耶穌對世人的愛,甘願背負世人的罪,為世人捨命。
 
那麼,我們如何回應主的愛呢? 約翰福音第14章是主耶穌離世前對門徒的肺腑之言「有了我的命令而又遵守的人,就是愛我的;愛我的人,我父要愛他,我也要愛他,並且要親自向他顯現。」(約14:21)。愛主的行動是要信徒連於基督,多結果子及彼此相愛。(約15:1-17)
 
默想 
透過詩歌【只因愛】,讓我們一同經歷主耶穌從馬槽降生至受死復活的路程,默想主耶穌的捨己大愛;同時反思我們有否遵行主的教導,連於基督,多結果子及彼此相愛。唯此,人生才有出路。
 

3月24日    謝關凱琪傳道
 
「於是,神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人;就是照著神的形象創造了人;祂所創造的有男有女。神就賜福給他們,對他們說:"要繁衍增多,充滿這地,征服它;也要管理海裡的魚、空中的鳥和地上所有走動的生物。"」(創世記1:27-28)
 
上週六經過維園,看見花開四處,真的很美,想起神創造的美妙;然而,神託付人的要管理大地,人卻有負所托,工業、戰爭污染…(看附圖)。雖然,人類已不斷提升環保意識,例:全球息燈1小時,垃圾分類….,可是,地球暖化和污染問題卻仍不見起色。
 
當新型冠狀肺炎導致中國大停工一個多月後,美國太空總署(NASA)最近的衛星圖片顯示,中國上空的二氧化氮水平含量下降;空氣污染程度大幅度降低。同時,義大利因疫情封城後,遊人減少,威尼斯運河清澈見底,復見魚群、天鵝。因為疫情之下導致的經濟放緩,給地球有一個喘息的空間……其實環保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人類什麼都不要做,「休息吧」!因為神所創造的精深奧妙 — 地球早已有自我修復的功能。
 
當然,神的創造也包括了你和我,在這疫情之下我們的確減少了很多活動,珍惜多出的空閒時間,給我們的心靈也有一個喘息的空間……更新靈命最有效的方法,同樣是我們什麼都不要做。 「你們要住手(休息),要知道我是神…」(詩篇46:10)讓我們在神裡面一同休息吧!


 
3月23日    林筠富傳道
 
毋忘初心

上星期外出到沙田一間位處山上的教會講道,由於記錯了時間,早到了45分鐘,所以就索性外出去看看風景,順道做一個半小時的退修。看著這山景,吹著清新的涼風,發覺原來自己已有一段時間沒有好好停下來,欣賞神所創造的大自然。
 
望著這畫面,你的焦點會放在那裡?
 
看著這風景,我的焦點最後落在遠處一個觀音像(相裡遠處有山作背景的一細小白點),怎然心裡浮起一句話:「你要毋忘初心!」是啊,坦白而言,近年自己的事奉都主力落在牧養和教導上,傳福音只是有機會便做,不過,神提醒我要毋忘初心,不可忘卻福音的需要。
 
「4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,就是你已經離棄了你起初的愛。5所以,你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,並且要悔改,作起初所作的事。你若不悔改,我就要來到你那裡,把你的燈臺從原處移去。」(啓示錄2:4-5)
 
或許我們都會被各樣事情打岔,失去了原先的焦點,每天營營役役,但一場瘟疫的到來,把我們本來亂成一團的生活,變得亂上加亂;不過,這可同時是一個提醒,我們要毋忘初心,「回想」我們是從哪裡墜落的,然後加一點勁,把我們原先紊亂的生活,重新安排過來,聚焦原先上帝召我們去「作起初所作的事」。
 
弟兄姊妹,你的「初心」是什麼呢?你該如何作回應?
 


3月22日    朱展明牧師
 
滿以為疫情會開始穩定下來,誰不知第二波又猛然來到。幾日間確診數字大幅飆升,令稍為平穩的心情又再次變得不安、沮喪和失望。
 
在這段擔子沉重的日子,使徒保羅一段親身的體會,又再次觸動和鼓勵著自己:「我們處處遭遇患難,卻沒有被困住;心裏困擾,卻沒有絕望;遭受迫害,卻沒有被撇棄;被打倒了,卻不致喪命。」(林後4:8-9,新漢語釋本)。
 
我們信主的人並沒有豁免的特權,同樣與未信的人一樣要面對這場似乎力不能勝的疫症。然而,弟兄姊妹可有留意到,我們並沒有完全被困住,我們的心仍存盼望,我們仍蒙神保守看顧,我們仍平安無事生活著。不要以為是因為我們做足了加倍的防禦措施、做好了自助助人的本份,或是因做人樂觀積極。
 
保羅提醒我們,這全是因為「我們有這寶貝在瓦器裏,是要顯明這無比的能力是屬於神,不是出於我們。」(林後4:7);也是「我們身上常常帶着耶穌的死,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身上顯明出來。」(林後4:10)原來在經歷困難的同時,也正正是我們在經歷在我們裏面的主耶穌,並祂所賜給我們那復活的大能。
 
若說為何自己會察覺不到,或許是我們太聚焦在當下的困境而忽略了!那麼便找個時間回到主前安靜祈禱,懇求聖靈再次讓我們深深體會那早已賜給我們的寶貝和能力,然後並靠著主所賜的,去跨過這段艱難的日子。

3月21日    黃健逑牧師
 
前幾天晚上,當我已熟睡時,忽然聽到大廈的警鐘響起,最初還以為是誤鳴,但後來聽到有消防車到達的聲音,我醒覺我身處的大廈有火警發生了。我立即起床,在這消防員救火的大既20分鐘時間內,我留心看著消防員及其他人的一舉一動,一直全神貫注著事情的發展,這樣的專注是因為關乎生命安危。
 
這個經歷讓我想起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對門徒的吩咐,馬太福音26:40-41耶穌回到門徒那裡,看見他們都睡著了,就對彼得說:「你們連一個小時也不能同我警醒嗎?應當警醒、禱告,免得陷入試探;你們心靈雖然願意,肉體卻是軟弱的。」 
 
今日,末世的警鐘已響起了,仍在沉睡嗎?抑或起來警醒祈禱?全神灌注著事情的發展,看神的作為,而我們應怎樣配合呢?
 
現在正是你們應該睡醒的時候,…黑夜已深,白晝近了,所以我們要除掉暗昧的行為,帶上光明的武器。」(節錄自羅馬書13:11-12)

3月20日    鄭芳宇牧師
 
病毒猛烈地攻城掠地,一個個城市相繼淪陷封鎖,很多國家難出又難入。你可有想到,現在最通行無阻的就是祈禱? 我想分享我甚喜愛的一則短文,叫「膝蓋之旅」,願你天天成行。
 
昨夜,我走了一程,踏陸地,跨洋海,不需輕舟與鐵翼,只用了我的膝蓋。
我見無數人,沉淪罪深淵,上主命我前往,贏得靈魂歸至尊。

 
「主啊,我不能,與他們同在是悲哀。」
主便說:「你能!用你的膝蓋!你禱告,我供應,你呼求,我垂聽。咫尺天涯,心繫失喪靈。」

 
我跪下祈求,捨片刻之悠,感主的同在,正當用我的膝蓋。
禱見靈得贖,殘障得醫治,禾場上勞苦的神僕,得力如少獅。

 
「是的,主,我有一職事,願愛主所愛,願順命前往,用我的膝蓋。」

3月19日    楊禮仕傳道
 
前日(17/3)我嘗試在網上排隊取籌買口罩。我對這些「指速遊戲」(要同時與多人於「派籌瞬間」比拼按滑鼠的速度,遲 30 秒已經可以有成千上萬的差距)沒有太大期望,但仍覺值得一試;始終家中貨存有限,該搜羅了。
 
最後我沒有成功買到口罩,加上同日早上特首宣佈「20/4復課無望」,難免倍感失落。心想,若誰有能力提供大量口罩開賣,這人必定會受到民眾的歡迎,因為眾人的基本需求能得到滿足,而香港人實在期待著這一幕的出現 。
 
那個有能力滿足大量需求的人,令我立即想起五餅二魚的神蹟(約翰福音六章 1-14節)。若主耶穌生於現代,我相信祂絕對有能力用「五枝洗手液」和「兩個口罩」來供應我們;即使只有一次性的大型聚會,多人受惠,亦能解燃眉之急。主耶穌要在香港成為最受歡迎的人物,是沒有難度的。
 
但就在神蹟後第二天(約6:22-66),眾人要再尋找那個受歡迎的耶穌時。耶穌卻指出他們心裡掛念的,只有糧食的供應,卻無心於永生之道,甚至不願意相信。因此當人發現耶穌並不是那麼「聽話」去滿足自己,反而要倒過來接受大煞風景的「離地信仰」,就有很多門徒離開耶穌、甚至有人選擇敵對他。原來,基督信仰不為人所歡迎,不是新事。
 
受浸十年,一路走來不乏懷疑與失望,但慶幸自己仍在。我深信主耶穌是在等候一些真正能體會主愛、與祂建立一生忠誠關係的人。想到這裡,我亦都快要忘掉自己原來曾為口罩失落過。

3月18日    盧黃煥琳傳道
 
你出現「防疫疲勞」了嗎?是否開始按捺不住,想更多外出飲食呢?(這是作為“無飯主婦”的我每天的掙扎...)
 
疫情或許不會太快過去,我們一方面要積極重拾生活節奏,但同時也不可太快鬆懈。
 
哥林多前書10:12提醒我們:
所以,那自以為站得穩的,應當謹慎,免得跌倒。

 
經文的前部份在回顧以色列祖宗曾因貪戀惡事、拜偶像、試探主和發怨言等得罪神,希望以此作為鑒戒。今天我們很容易指著別人說,「我們不會像他們犯這些錯。」
 
但就正當我們越自信、越以為自己沒問題之時,我們防範減低,掉易輕心時便更容易失腳、跌倒。
 
經文13節繼續指出:
你們所受的試探,無非是人受得起的;神是信實的,祂必不容許你們受試探過於你們抵受得起的,而且在受試探的時候,必定給你們開一條出路,使你們能忍受得住。

 
即或我們仍在「忍受」的過程中,願我們繼續仰賴信實的神,同心堅持,等候神開給我們的出路。
 


3月17日    林盈欣傳道       
 
差不多個月半被逼留在家中工作或學習,大家的心情如何?也許是心情低落、感到鬱悶、不安,還有無力感,不知疫情何時完結。另一邊廂,隨著意大利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上升,當局採取封城及居家隔離措施。「宅」(留)在家的意大利人又會怎樣過?從報道得知有些居民竟在露台以音樂、歌聲、畫報彼此打氣。原來,同一處境,以不同角度正面看待事情,心情亦會不一樣。
 
箴言17:22 「心裡喜樂就是良藥(有醫治的意思);心靈憂鬱使骨頭枯乾。」人的心指肉體和情感的心;更指思想。當人有正面的思想,就會有喜樂。那麼,心情低落時又怎辦呢?嘗試接納自己的情緒,並用積極方法去紓解情緒,做些平日好想做但又無時間做的事情。
 
這段日子,多了在家,閒時我與家人搞搞新意思,泡製梳乎里鬆餅、蔥油餅、燒肉、雞尾包和包餃子,我還去煲劇、睇書,心情也快樂得多。面對疫境,我們不能改變疫情的發展,但可改變自己的心情。加油呀!香港人!

3月16日    謝關凱琪傳道
 
神的話語並不過時,當我看《以賽亞書》第40章,神就像跟我對話一樣……
 
當我看見疫情不斷擴散,死亡氣息令整個香港及世界愁雲慘霧,很多不明白,不知如何的時候:神的安慰臨到,祂跟我說…… 
1你們的神說:「你們要安慰,要安慰我的子民!2你們要向耶路撒冷說慈愛的話,又要向它宣告:他們的苦難已經滿足了,他們的罪孽已經還清了,他們因著自己的一切罪,已經從耶和華的手裡受到過重的刑罰。」
 
於是我明白,我得罪了人也得罪了神,當我為自己、為香港、為世界禱告,神又對我說:祂有預備主道…… 
7草必枯乾,花必凋謝;因為耶和華的氣吹在上面;真的,這民的確是草!8草必枯乾,花必凋謝,唯有我們神的道永遠長存。
 
在等候、乏力、無助,我們可以向神呼喊,尋求幫助,但千萬不要質疑神的能力,因為祂對我說:神是偉大無比… 
13誰曾測度耶和華的靈,或作過祂的謀士教導祂呢?……
26你們向天舉目吧!看是誰創造了這些萬象?……因祂的大能大力,連一個也不缺少。
 
在一切等候之中,神用祂的話勉勵我,祂對我說:只管緊緊信靠祂….
27……你為甚麼埋怨說:「我的道路向耶和華隱藏,我的案件被我的神忽略了?」
28你不知道嗎?……永在的神、耶和華、地極的創造主既不疲乏,也不困倦;祂的知識無法測度。……
29疲乏的,祂賜氣力……
31但那些仰望耶和華的人,必重新得力;他們必像鷹一樣展翅上騰;他們奔跑,也不困倦,他們行走,也不疲乏。
 
親愛的上帝:感謝祢,祢的話一直都是歷久常新,不斷更新我的心思意念。求祢給我悟性,面對生活挑戰時,幫助我明白祢的旨意,並藉著聖靈的能力,使用這些話來改變我的生命,奉主名求,阿門! 
 
願上帝的話語,同樣跟眾弟兄姊妹說話,成為你們生活的指引。

3月15日    林筠富傳道
今日想分享一首我喜愛的詩歌,邀請大家來聽一聽,甚至一起唱,並默想一下歌詞:
1. 有多久沒有去感謝神的創造?包括大地、親人、教會、詩歌?
2. 如果神要藉著教會來「醫治」、「轉化」這地,我們可以做什麼?
3. 當痛苦疾病充滿這地,政治不明朗,經濟不斷下滑時,你還信會有神蹟嗎?
4. 最後,就像這首詩歌的歌名,以「求主充滿這地」來祈禱結束,求「醫治」、「轉化」臨到這地,全地能看見神的榮耀,並尊榮祂的聖名。

3月14日    朱展明牧師
 
「我曾切切(也含「耐性」之意)等候耶和華;祂轉向我,聽了我的呼求。祂把我從荒蕪的坑裡,從泥沼中拉上來;祂使我的腳站在磐石上,又使我的腳步穩定。」(詩40:1-2)
 
過著「自我約制」的日子快2個月了,我們都一直在等候著早日恢復「正常」的生活。所以當聽到有專家預計疫情到年底也不會完結時,很多人的心便即時冷了一截,禁不住問:「還要等到幾時?!我還可以作甚麼?」人往往總以為只能消極地呆等,並沒甚麼可做的。
 
等候 絕不容易,也實在磨人。
 
然而,詩人告訴我們,若我們認定:神會留意我們、神會垂聽呼求、神會在艱難中拯救、神會使我們站立得住、神會使我們步履穩妥…,我們便可以主動「熱切地」、「用耐性」、「用祈禱」、「存盼望」來等候。
 
原來我們 等候 時所作的,不單反映出我們心裏到底信一位怎樣的神;還會顯出我們對祂的信靠程度。
 
弟兄姊妹,我們不單只在等候疫症過去,我們更在等候主的再來。在這雙重的等候中,我們可有保羅那份認信「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,也深信祂能保守我所交託祂的,直到那日。」(提後1:12),我們在等候中又作了些甚麼來表明我們對主的信靠呢?

3月13日    黃健逑牧師
 
近日無論用「ZOOM」或「WHATAPPS」這些電子通訊和弟兄姊妹聯絡後,很多時最後的一句話,都是【好希望快些能見到你】。這也是否是你的心聲呢?
 
這句說話除了表示希望疫情快些受控外,也真實地表達一種懷念:懷念一起參加崇拜、懷念一起分家、懷念一起事奉、懷念….,這些往日看似理所當然的活動,原來不是必然的。這個體驗讓我不得不很「老土」的講一句--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,包括人和事。
 
不要只心裡珍惜他們,就向你身邊所愛、所重視的人表達出來,一句說話、一個擁抱或者一個行動,讓對方知道你對他/她的愛,深信這份愛能成為他/她繼續前行的動力。
 
寫完這篇【疫境情真】,我最後一句是「弟兄姊妹,我很掛念你們」。(希望你不會覺得我很「肉麻」)。

3月12日    鄭芳宇牧師
 
福音書記載主入曠野禁食,重點在於受試探,對於那40日的內容則沒有細表。我幻想進入其中,即刻感受到我不單介意和恐懼長期缺食,同樣要命是惡劣的環境,蛇蟲鼠蟻不在話下,更加是沒有親友、住屋、傢俬、手機、娛樂、工作…。
 
教會禁食月的做法相對主的禁食簡直是小巫見大巫。不過無論長短,若只注目在禁食的「失去」,卻忘了「得著」就會令人裹足不前。
 
信徒往往去到生命的曠野,才體會天父是一切的供應者。一場疫症使各國有如被迫進入了危機四伏的曠野中,願我們從中尋求主的面,前所未有的經歷祂的實在。

3月11日    楊禮仕傳道
 
最近某中學生團契群組瘋傳了一條有40多萬點擊率的短片:《生活》 - 雞丁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kPIP8rEc08。 坦白說,第一次觀看不夠十秒我就關了;因我判定為無聊內容。但令我疑惑的是:為什麼會有過十萬人喜歡此網路紅人的短片?到底是純粹的世代敗壞,還是我與時代脫節呢?我的結論是:現階段的我沒有興趣認識和接受新一代的事物。
 
在疫症期間,與青年人最直接的牧養就是打電話禱告。我驚覺新冠肺炎更似只屬「成年人的關注」;「青少年的關注」卻是這樣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i76A4JUqqE (改編自一名老師的真實錄音,創作人以諷刺的形式控訴教育制度的根本問題)。全球蔓延的疫症,遠遠比不上課業帶來的恐慌。
 
原來有時踏足社會的人習慣了專注自己的階段需要,會容易輕視了新一代的成長需要。短片《生活》看似無聊,背後卻是青少年人的共鳴、是對社會角色的探索、是歸屬的文化、是更真實的處景;但成人卻不一定有空間和愛心裝載他們的需要。
 
雖然作為青少年傳道,不等同我真的了解他們。有時我也要迫自己「追上步伐」:玩他們熱衷的遊戲、看他們喜愛的短片;否則很難與他們展開對等的交流。你明白那種強作歡樂的痛苦嗎?
 
在使徒行傳十章14節,彼得在房頂領受異象時,他起先是拒絕開放自己;原來猶太人過去是不准和外國人接近來往的(28節)。但神卻最終卻感動他放下自己的原則和不情願,去接觸那些習性、背景、思維完全不同的人,把福音帶給他們。
 
因此我懷著好奇和欣賞的心,在寫完這分享後完整地觀看《生活》三次(因為年輕人是百看不厭的),以操練自己對新一代的接納。

3月10日    盧黃煥琳傳道
 
五日前是「驚蟄」,有指是冬去春來的意思。春回大地,我家外面一片迷霧。這迷霧加上各樣的消息,令人心情暗淡。
 
我們應如何面對當下的疫境生活?難道只能懷緬過去,等疫情完結嗎?
 
傳道書3:1告訴我們:“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務都有定時。”
 
這或許是一個新的「定時」。
 
疫情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同的節奏,很多的「理所當然」如出街、食飯、見家人朋友等等,都變得「步步為營」。這種新節奏有如季節更替,漸漸影響著我們生活的作息與規律。我們可以消極地靜待疫情過去,或是較積極地培養抗疫的生活態度,如擁抱人生的不同季節。
 
傳道書3:11
“神造萬物,各按其時成為美好,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。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,人不能參透。”

 
或許我們現在未能看到疫境有何「美好」,但讓我們藉此學習承認自己不能參透,亦沒法改變,卻深信神在掌管,持守敬畏的心,面對人生各種新的季節。

3月9日    林盈欣傳道       
 
「忙」是香港人生活的寫照,平日忙於工作、家庭、學業;假日忙於散心、旅行、食好野。疫症的來襲,恍惚一切緊急煞停,亦帶來生活的巨大轉變。現在,買的是口罩、廁紙;食的是外賣、住家飯;玩的是行山、打機。這是重整(Reset)個人的生活習慣和模式,這轉變確令人難適應。
 
然而,當我們停下忙碌步伐,就讓我們重整、轉變和審視自己的生活和信仰。羅馬書12:2「不要效法這個時代,反而要藉着心意更新,讓自己被改變過來,使你們可以察驗甚麼是神的旨意,即甚麼是那美善的、神所喜歡的、完全的事。」意思是指我們不要被這時代所塑造,反要藉聖靈的能力去更新自己的思想、意志和情感,改變自己的生活,以致乎合神的旨意。
 
「停」讓我們有空間反省自己、重整心思意念,學習更倚靠主、欣賞主所創造的大自然。同時,「停」讓我們重整人與人的關係。疫症的來臨,也許令我們想起好久不見的家人和朋友,或與某人破裂的關係。何不透過短訊關心問候,與他們連結和破冰呢!

3月8日    謝關凱琪傳道

「二人勝過一人,因為他們一起的勞碌有美好的酬報。如果一個跌倒,另一個可以把他的同伴扶起來。但一人孤身跌倒,沒有別人把他扶起來,就悲慘了。還有,二人同睡,就都暖和;一人獨睡,怎能暖和呢?有人能制伏孤身一人,如果有二人就擋得住他。三股合成的繩子,不容易扯斷。」(傳道書4:9-12)

昨天跟樂屏心宣教家庭Zoom時得知日本工場消息,他們接觸對象9成以上是獨居長者。近日有一位菊婆婆來電拜託宣教士替她買厠紙,當宣教士拿厠紙作手信探望婆婆時,她高興不已,還坦然她只從朋友那裡得來「草紙」(像手工紙大小,紙質粗糙)。要承認我們在生活中需要幫助,其實並不可恥。特別是在全知的上帝面前,我們無需隱藏自己的需要。感謝耶穌除了賜下救恩,祂還賜下教會給我們,當面對疫情時,讓我們不用孤身一人面對自己生理或情緒的需要,因為在每一人軟弱、跌倒的時間,教會弟兄姊妹就成了我們的同伴。
 
過去周一收到通知,早前訂購的酒精搓手液及口罩將送到教會。當前門收酒精搓手液時候,後門同步要收口罩;幸得一位姊妹幫忙,若只是我一個人收貨,真的瘋了。貨到之後,還需要按訂單分貨。由於健康邨有疑似肺炎個案,不想教會人流太多,所以不便找弟兄姊妹幫忙。然而,感謝神在不同時間差了幾位自薦小天使來幫忙(毋懼疫情及辛苦):搬貨的弟兄、五位姊妹在不同時段幫忙分貨及送貨,短短三天之內便完成分貨,還將9成貨品順利發送給弟兄姊妹。若是單憑一己之力,真的辦不了。正如《傳道書》所言:二人勝過一人,三股合成的繩子,不容易扯斷,就是集合眾弟兄姊妹之力,我們不用再孤身作戰,並且能得著安慰。
 
願主耶穌加添我們力量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,使我們成為小天使,彼此祝福,榮神益人。

3月7日    林筠富傳道
 
在疫境裡學習樂觀
 
近來心裡突然想起以前朋友經常笑著問我的話:「為何每次見你都總是帶著笑容?」可惜這句話近幾年已經甚少聽到了,可能事奉與家庭帶來的壓力不少,身體也走下坡,影響了心情。早兩日跟同工們分享,我有些上了年紀才會出現的徵兆:日間坐著都會不知不覺地睡著了,然而當晚上該睡覺時,卻會輾轉反側,久久都睡不著…當然上了年紀是說笑而已,反而自己可能是近來因著關注世界「疫境」的擴散,也為著「疫境」對教會及弟兄姊妹的影響而憂心,因此,以往朋友的一句話就反而提醒了我。
 
「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」(林前13:7)保羅這句說話是針對愛應有的特質,愛別人從來不易,不過我覺得面對「疫境」這不容易的處境也可應用,我們縱然憂心,但在「凡事」即「所有的事」上,也應學習帶著一份盼望的心,相信未來會更好,忍耐著等候出路。
 
在網上看見這圖畫,圖中的老人面對自己的光頭,卻以一種樂觀的心態面對自己,讓他少了對生活的抱怨,多了幾分悠然自得,笑對人生。逆境未必可以改變,心態卻可以學習調節,這並非阿Q精神,而是生命該有的態度,讓我們一同學習。



3月6日    朱展明牧師
 
面對疫症,人總會為自己籌算、安排,希望能有足夠資源和準備去跨越難關,這是人之常情。然而我們又會發現,縱使已有足夠的資源,作好一切的安排,但心裏仍然會有一種無力感,令我們終日惶恐渡日。那到底可如何才能得力前行呢?
 
或許我們會想是因為沒有等候神:「但那等候耶和華,必重新得力」。然而箴言道出了我們無力去抵抗困難的原由:「你在患難之日若 懈怠(失去鬥志,膽怯的意思) 、你的力量就微小。」(箴24:10)。原來問題出於我們不自覺失去了鬥志,變得膽怯。
 
箴言繼續提醒我們如何在患難之日不失鬥志,不膽怯:「被拉到死地的人,你要拯救;將要被殺戮的人,你要挽救。如果你說:“這事我不知道。”那衡量人心的不明白嗎?那看顧你性命的不曉得嗎?祂不按照各人的行為報應( 回報 之意)各人嗎?」(箴24:11-12)
 
原來愈獨善其身,便愈無力面對疫情。那位明白我們、看顧我們的神,在此應許:當在患難之日見到他人有困難;當知道別人有需要時,我們能夠拒絕冷漠無情、不袖手旁觀,肯伸手相助,救急扶危,我們才會更有力量迎難而上;並且祂必然會回報我們。
 
原來彼此關心,激發愛心,勉勵行善,不獨能讓別人得福,也同時是得著神賜我們有力前行的應許。弟兄姊妹,願我們繼續彼此扶持,一同得力的向前行!

3月5日    黃健逑牧師
 
這段日子,【站於天地之間】這首歌,常常在腦海中響起,歌詞提到「於這天地之間,讓我作個代禱的人」。
 
在聖經裡,摩西就曾多次為以色列人代禱。例如:當以色列人鑄造金牛犢來代替向神的敬拜,因此而惹神發怒要消滅他們;但因著摩西的代求,耶和華改變初衷,不把禍降在人民的身上。又如:米利暗毀謗摩西,神讓米利暗長了大麻瘋,摩西向神哀求醫治她,米利暗就得到痊癒。
 
弟兄姊妹,在這時刻,讓我們為世界、香港、身邊的人代禱,不單讓弟兄姊妹感受到被支持及關懷,更能一同經歷禱告的大能,正如雅各書5:16「所以你們應當彼此認罪,互相代求,這樣你們就可以痊愈。義人祈禱所發出的力量,是大有功效的。」

3月4日    鄭芳宇牧師
 
武漢一月底封城後,其中的牧者就聯合起來呼籲基督徒,2月3-5日連續三日禁食祈禱。是的,危城可封,但無任何東西可以擋住主聽禱告,及使我們與主的愛隔絕。
 
「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?是患難嗎?是困苦嗎?是迫害嗎?是飢餓嗎?是赤身露體嗎?是危險嗎?是刀劍嗎?」(羅8:35)
 
疫症好似要攻陷各地各城,帶來殺傷和破壞。請仍相信主的話,任何東西「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,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的。」(羅8:39)
 
讓我們緊緊抓住主的應許,在讀經、禁食、禱告中仰望恩主,守望主仍深愛的世人。

3月3日    楊禮仕傳道
 
聖經中的哀歌有兩個重要元素:「苦難的質詢」和「盟約的盼望」。以下是我以哀歌形式寫下的一篇文章:
 
「安然平淡」也真算是屬世之福!
穩妥、自如、寧靜,叫人好不羨慕。
試問人怎能甘心接受不由自主的突襲?
怎能輕易瀟灑地割捨說句「我交托」?
 
當那個壞透的消息粗暴地闖進來、
並殘酷地終結我們對明天的想像,
 
於我們而言,
世界好像頓時狹窄了;
腳掌的感覺也從未試過如此的實在:
原來「沉重」,不是一種重量,
而是使我忘記提步的技巧。
 
噢!
莫非這是要加給我們的「生命功課」嗎?
我本還以為行過了畢業典禮,
就代表已經完成所有的功課要求呢!
 
所以到了現在,
仍要考驗我的能耐嗎?
是要我欣然地接受嗎?
我寧可選擇再做「暑期作業」的日子。
 
這時能依靠誰呢?
我還可仰望誰呢?
人只能提供短暫的應對方案;
卻唯有神知道人一生的路徑。
 
我不願離棄我的神,
因祢是唯一的拯救;
也求祢的慈愛和誠實,
不要從我的身旁溜走。
 
神啊!我的心渴慕祢,
好像鹿渴慕溪水。
能夠親歷祢忠誠的愛比生命更好,
我的嘴唇要頌讚祢。
 
無情的巨輪仍要轉動,
使我不能懈怠。
其實也好,
角色責任似乎能夠把我馴服;
我若脫下嚼環,只剩狂怒和哀嚎。
 
也許有一天我會得到更美的補償,
但就等同我此刻沒有經歷失去嗎?
 
神啊,屬天的安慰,
會是怎樣地臨到呢?
我始終捉摸不到。
 
我有限、我軟弱,
求祢憐憫。

3月2日    盧黃煥琳傳道  
 
最近有齣人氣韓劇,男主角跟女主角說,只要她在自己視線範圍,必會受到保護。這是一個溫暖的承諾,讓聽到的人安心。
 
其實,我們時刻都在主的「視線範圍」,也在被主「保護」,但我們在疫境中真的感受到嗎?或者,我們有留意到神在我們生活中各樣的看顧和保護嗎?
 
詩篇34:15-16告訴我們:
「耶和華的眼睛看顧義人,祂的耳朵垂聽他們的呼求。耶和華的臉敵對作惡的人,要把他們的名從世上除掉。」
 
踏入教會的禁食月,並且是教會年曆的大齋期,讓我們都謙卑自己,向主呼求。同時要悔改、遠離惡行,為自己、香港及世界認罪代求。經文繼續說:
 
詩篇34:17-19
「義人哀求,耶和華就垂聽,搭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,耶和華親近心中破碎的人,拯救靈裡痛悔的人,義人雖有許多苦難,但耶和華搭救他脫離這一切。」
 
願我們同心仰賴主,在患難之中尋求主的面。

3月1日    林盈欣傳道       
 
在疫症擴散下,市民對衛生的意識提高了,每逢專家講解抗疫小貼士後,市民更會乖乖跟從。為何市民會那麼害怕這疫症,警醒加強預防措施呢?因為病毒無色無味,尤其新冠肺炎患者在潛伏期間,有可能沒有任何病徵,自己更不會察覺有任何異樣而繼續在社區走動,令人防不勝防。
 
在個人信仰層面,大家可有想過靈性的貧乏,與神關係疏離,與人關係破裂都是屬靈致命的病徵?而病毒的源頭更來自魔鬼。聖經上說:「你們要頭腦清醒,要警醒。你們的仇敵魔鬼好像咆哮的獅子,走來走去,尋找可吞吃的人。」(彼後5:8)日常生活中,魔鬼都同樣不是實體地看見、但卻確實存在,聖經中既然要大家頭腦清醒(即謹慎自守)警醒,大家會乖乖遵行神的教導,免得被魔鬼試探攻擊嗎?
 
今日已踏入基督教「教會年」中的大齋期(Lent);意即倒數主耶穌復活前的四十天。為期四十天取自耶穌受魔鬼試探,在曠野禁食四十晝夜的典故(太4:1-2);今日亦同時是鰂浸三月禁食月的開始。求主光照我們內心深處,有沒有得罪神、得罪人?警醒自守、認罪悔改,才可以攻克己身,叫身服我,在屬靈上才可更新改變,成為新造的人。

 

2月29日    謝關凱琪傳道

 
「不但這樣,我們更以患難為榮;知道患難產生忍耐,忍耐產生毅力,毅力產生盼望……」(羅馬書5章3-4節)
 
這是昨天靈修的經文:是保羅學習忍耐的體驗。他因相信耶穌而被捉受審,之後在坐船往羅馬上訴該撒時,途中遇到狂風大浪。雖然上帝的使者已告知保羅那艘船必會沉沒,但保羅仍然鼓勵船上的人,並告訴他們上帝應許船上的人「一個也不失喪,惟獨失喪這船。」
 
當禍患臨到時,我們總是期盼上帝能立即令一切好轉,但上帝卻是要賜給我們信心,能夠忍耐並且成長。
 
面對疫情不曾消停,學校停課由3月延至4月,昨天更有消息說要等到7-8月疫情才可稍緩;或許還要等一段時間。「等待」很自然連上了「忍耐」,「忍耐」又跟「信心」掛勾,此刻正是信徒驗證 信心功課 的時候。
 
記得小時候有一個電視節目:「打電話問功課」。今天疫症不單只是病患,它直接影响香港整個社會……生活作息、家庭、工作、經濟…… 種種的範疇。如果你感到困乏無力,信心軟弱的時候,你也可以 主動打電話問功課 ……昨天早上我正面對困擾的事情,非常苦惱和不開心。於是我找了一位姊妹跟她分享,她回覆:「你現在想一齊食飯嗎?我在office(辦公室),你過嚟我同你去食好嘢啊……」於是,我們邊食飯邊傾訴,當然事情沒有戲劇性地好轉,然而因為身邊有伴,有支持,所以便有心力繼續忍耐,等候事情的發展。
 
遇上難耐之時,邀請你主動跟弟兄姊妹傾談,相互鼓勵,在艱難的時刻繼續信靠上帝。
你通常會如何面對苦難? 
你如何鼓勵正身陷困境的人呢? 
即使前路艱困難行,你身邊總有伴,與你同行靠主堅忍到底。 
 
送上一首詩歌 《總有你我》 ,它常常成為我的鼓勵。


2月28日    林筠富傳道

 
無煙硝的爭戰
讀經:出埃及記17:8-13 (https://www.biblegateway.com/passage/?search=%E5%87%BA%E5%9F%83%E5%8F%8A%E8%A8%9817%3A8-13&version=CNVT)
 
早前全城搶購米和廁紙,現在看來是鬧劇一場,不過卻反映了港人都很忙亂恐慌。然而在這些片段當中,卻讓我經歷到弟兄姊妹彼此間的守望:有姊妹知道我家裡只剩下廁紙一兩卷,米只夠食用一星期,就早上5時半到樓下24小時超市為我買剛上架的米和廁紙;又有弟兄遠在上環工作地點,為我買來一袋米,送到鰂魚涌給我;現在我家裡的米和廁紙,已經充足有餘了。
 
我們都可能正面對一些無煙硝的爭戰,或許是這場疫症帶來的窘境,或是家庭上的,工作上的,甚至是情緒上的危機。然而,不要以為只能自己獨個兒在作戰,從經文裡,摩西請約書亞替他找來要一同爭戰的人(9),這樣看來,仗 —— 是要一齊打的。
 
事實上,一方面,我們很多人的通病是害怕麻煩別人,或是羞於將自己的需要跟別人分享;另一方面,大家既同坐一條船,就應該彼此守望,當你留意到身邊的人「兩手疲乏」,我們是可以托著他的,不論在能力範圍內給對方一些幫忙,甚至是為對方禁食祈禱,就讓我們「一邊一個」(12),「一個在這邊,一個在那邊」(和合本翻譯)地扶住對方疲乏了的兩手,結果有了我們的幫助,到日落的時候便取得勝利。
 
反省:今天你正在打一場怎麼樣的仗?有什麼攔阻你邀請別人與你一同打這場爭戰?還是你發現了誰是「兩手疲乏」呢?又有什麼攔阻你視而不見,不去托住對方呢?
 
2月27日    朱展明牧師
 
這場疫症粗暴地闖進我們的生活,大家都被殺個措手不及,被迫去改變原本的生活模式和節奏。在我們開始適應了這種新生活時,不妨靜下來想想,在這段時間:我到底「 」了甚麼?又「 」了甚麼?
 
過去的一個月,我們減少了社交生活;失去了外出活動的自由;失去了親身與外人接觸的機會;因怕受感染而失去了內心的平安和穩妥;失去了感恩的心;甚或失去了對神的信靠……
 
然而有失也有得:我們急促的步伐不自覺慢了下來;我們多了留家陪伴家人;我們多了親子的時間;我們多了關心周邊的人事物;我們多了彼此互相問候、打氣和愛心饋贈的行動;我們懂多了使用電子工具;我們多了可以打破種種牢固想法和生活框框的契機;我們多了檢視和重整生命優先次序的機會;我們多了心靈的空間去親近神……
 
弟兄姊妹,你「 」的多?還是「 」的多? 你可有認真算過?
 
在困境中,我們偏向數算太多的「 」,忘記了神其實給了我們更多的「 」。因此,我們不自覺落入了那無奈和憂忑的網羅之內。
 
但願我們從這首古老的詩歌中得到提點和鼓勵:「有時遇見苦難如同大波浪,有時憂愁喪膽幾乎要絕望,若把主的恩典從頭數一數,必能叫你驚訝立時樂歡呼。」
 
但願在疫情仍嚴峻的時候,我們也能如詩人一樣地堅持:「我還是相信,在活人之地,我可以看見耶和華的恩惠(原意:美好)。」(詩篇27:13)


2月26日    黃健逑牧師

 
教會3月會鼓勵弟兄姊妹禁食,這讓我想起以斯帖記的記載。那時猶大人面臨滅族的威脅,王后以斯帖要入宮見王,尋求解決這危機的辦法。但當時若沒有王的召命擅入內院見王,可能會被處死。以斯帖在沒有王命下入宮見王,其實是相當冒險的。
 
最初,以斯帖也有猶疑,但末底改提醒她「 誰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,不是為了挽救現今的危機嗎? 」她最後決定入宮,並要求猶大人同胞為她禁食三天,藉著禁食,表明她要尋求神的幫助,讓她克服自己內心的掙扎,得著勇氣面對充滿危險和未知的將來。就因為這樣,神藉著她 王后的身份 讓危機得以解決,猶大人更能反敗為勝。
 
弟兄姊妹,我們並未落入以斯帖那樣可怕的困境,但也正身處一個關鍵的時刻,我們既然擁有 信徒的身份 ,又可以作什麼呢?豈不是也要不單自己,也鼓勵其他人從禁食祈禱中,表明歸向神--尋求祂的心意及勇氣。「 誰知你得了神兒女的位分,不是為著了現今的機會嗎?
 
2月25日    鄭芳宇牧師
 
本來教會定了今年六月才是禁食月,但眼前疫情嚴峻,故提早到三月。
 
舊約歷史中有不少例子,如尼尼微城、以斯帖、尼希米等都是藉禁食乞求神去轉危為安,化險為夷。
 
禁食時除了祈求止住疫情、病得醫治,並扭轉引發出來的生活大混亂、經濟衰退等之外,還要看準今次只是末日連串兆頭之一。所以除了祈求解除疫情之苦,簡單而言,第一信徒要為自己的靈命求,做個預備要向神交賬的好管家;第二為眾教會求,願教會復興,作光作鹽;第三為未信者求,願快轉離罪惡歸向真神。
 
願我們目光瞄準神的大計劃,在禱告和生活中全心配合。

2月24日    楊禮仕傳道  
 
疫症肆虐的期間,我們堂會停止了「實體崇拜」,改為「網上崇拜」;在防疫工作如此緊張的當下,這實在是較為理想的權宜之計。但不知你在參加「網上崇拜」的感受是怎樣呢?我就比較想置身在現場了。
 
「網上崇拜」雖能省卻交通的便利,卻是少了一種「往朝聖路上」的興奮和崇敬;雖能如往常般聽到敬拜隊悅耳的獻呈,卻感受不到幾百人歌頌神的震撼;雖能在屏幕上觀看到整場的崇拜程序,但關機後剩下的那份寂寥,卻使我們更掛念素常聚會結束後的熱鬧。
 
到底「網上崇拜」能否敬拜神呢? 
 
耶穌曾說:「你們敬拜父,不在這山上,也不在耶路撒冷……要靠著聖靈按著真理敬拜父」(約四21、24)。若存有正確的心態,敬拜的確不存在空間和地點的阻隔。「網上崇拜」在理論上是「有效力」(valid)的。
 
然而「網上崇拜」也讓我們多了一些「實體崇拜」沒有的自由:我們會多了「伸懶腰」的自由;我們會多了「跳播」的自由;甚至我們會多了中途離開的自由。
 
這令我想起一節經文:「主的靈在哪裡,哪裡就有自由。」(林後三17下)。「網上崇拜」其實不是讓我們多了「自由」,而是多了「放任」的危機。經文提醒我們,基督徒其實是可以不被過去的敗壞和壞習慣所操控,因為神是會給予我們能力和勇氣,使我們可以放膽自由地跟隨神。
 
所以當你下次「網上崇拜」時遇上什麼掙扎或試探,鼓勵你祈禱、並要相信神會加力使你勝過這些試探,以致在你不習慣的崇拜體驗裡,仍能與神有暢通無阻的相遇。
 
讓我們一起自由地在網上敬拜神,並且熱切地期盼著那更好、更美敬拜的到來。

2月23日    盧黃煥琳傳道
 
不可少的一件
疫症爆發,口罩、消毒及清潔用品等均缺貨,全城(甚至全球)搶購。你認為最「不可少的一件」是什麼?你過去數星期的心思,是否都花在這「不可少的一件」?
 
路加福音十章尾有5節耳熟能詳的經文,主耶穌向心煩意亂的馬大指出「不可少的一件」。新譯本譯作「最需要的一件」。如果你不知那是什麼,請先讀讀路十38-42。
 
明顯地,馬大並不認為那是「最需要的一件」,否則她一早便選擇對了吧。這或許也是我們的問題。
 
我們認為「最需要的一件」,與耶穌強調「最需要的一件」是不同的。
 
可能我們心想,耶穌沒說錯,那是理想中的「最需要」,但跟我眼前的「最需要」不同﹗讓我先努力得著我實際上「最需要的」,有了以後才追求耶穌所說「最需要的」吧。
 
馬大的優先次序與耶穌的不同。經文形容她“心裡忙亂”、“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”。這也是你的寫照嗎?你想繼續如此嗎?
 
其實,耶穌沒有責備馬大的選擇。但祂表明了馬利亞選擇那“上好的分”,不會像海外訂購的口罩般被中途奪去,而且是真正最需要的一件。今天你又會選擇那一件呢?

2月22日    林盈欣傳道 
     
當每日從新聞報道中得知鑽石公主號的消息,眼見確診的港人不斷增加,心中難免憂心忐忑。若我是船上的乘客,可能會害怕自己受感染;若我是在港的家人,心中定必記掛船上家人的情況,很想他們可以早日回家。無論怎樣,大家從沒有想過原是開心的旅程,竟會碰上這意外。
 
這事令我想起在新約福音書所記載了船的故事:平靜風和浪(太8:23-27)和彼得在海面上行走(太14:22-32)。兩個故事,有兩個共通點。第一是門徒/彼得因對風浪的害怕,都對主耶穌說:「主啊! 救命/救我啊!」。面對突如其來的事,人總會束手無措,著眼困難當前,該如何是好?  然而,故事的第二個共通點是:主耶穌都對他們說:「…小信的人哪,為什麼害怕/疑惑呢?」主耶穌在提醒他們,不要在困難中,失去了對祂的信心、少看了祂的能力、忘記祂正在帶領他們前行。

面對疫情,我們像門徒一樣小信嗎?我們會害怕嗎?我們對主產生疑惑嗎?讓我們將焦點放在統管萬有的主耶穌身上,讓祂成為我們面對人生高低起跌的領航者。此刻,主耶穌或許對你說:「放心,不要怕,我能平靜風浪,更會用手拉你上來」。



2月21日    謝關凱琪傳道
 
「我們又應該彼此關心,激發愛心,勉勵行善。我們不可放棄聚會,好像有些人的習慣一樣;卻要互相勸勉。你們既然知道那日子臨近,就更應該這樣。」(希伯來書10:24-25)
 
2020之初,天災頻生:澳洲山火、非洲蝗禍、菲律賓火山爆發,土耳其地震;人禍:中國武漢肺炎……看著災害接種而來,就想起這段經文「那日子臨近」 - 就是指主耶穌再來和審判的日子。這提醒信徒要警醒,不可以停止定期的聚會,習慣了離棄了神的道,就是神與人所立聖約。當然,現在教會因應疫情暫停了所有進入教會一齊聚集的聚會,然而教會每週維持網上崇拜,所以請弟兄姊妹「堅持」崇拜,雖然有很多的不適應,但是仍要「堅持」,這是你與上帝所立的盟約,不可「放棄聚會」。
 
另外,唯有繼續參加聚會,在神的聖約之下,信徒才能活出「互相勸勉、彼此關心,激發愛心,勉勵行善」。在這段疫情期間,雖然我們不能面對面相見,卻能透過電話、Whatsapp短訊的方式,互相勸勉(警告、責備和鼓勵)來表達我們彼此的關心。信徒自發送贈口罩給長者及需要人士、消毒用品…,彼此激發愛心的服侍,勉勵行善。而我也是其中受惠者之一,雖然訂了口罩卻遲遲未到,當口罩只剩下數個,忐忑不安時,有姊妹知道後就送了10個給我和丈夫。感恩靠著那10個口罩「駁腳」,剛好等到訂購口罩到手。心中滿心感謝,所以當我收到口罩後,心想也許有其他人都需要口罩「駁腳」,所以激發我學習捐口罩,希望這份愛心繼續祝福他人。
 
在這辛苦時刻,神的愛仍然運行其中,因為有你和我「讓愛走動」。 https://youtu.be/NIXJOnDudC4


2月20日    林筠富傳道
 
「18耶穌上前來,對他們說:『天上地上一切權柄都賜給我了。19所以,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,奉父子聖靈的名,給他們施洗,20我吩咐你們的一切,都要教導他們遵守。這樣,我就常常與你們同在,直到這世代的終結。』」(太28:18-20)
 
耶穌這段說話的背景,是當時信徒正處身許多不明朗當中,一方面,既害怕猶太人或羅馬政府對他們的逼迫;另一方面,就算耶穌復活了,這刻祂卻又要升天離開,門徒這種對前景毫無把握的感受,也許是我們今日能深深體會的。其實不論之前的社會運動,或是現在的疫情,甚至預期將來的經濟下滑,自己的工作能否保得住也成疑問…等等,我們也同樣對前景毫無把握。
 
然而,耶穌在升天離開前,就給了門徒一個應許:「我就常常與你們同在,直到這世代的終結。」,這將馬太福音由第一章引用了舊約「以馬內利」—「神與我們同在」(太1:23)的應許,去到最後一章時,換成了「耶穌與我們同在」,這顯明了這不單是口頭上的承諾,更是耶穌以道成肉身,為人上十字架死而復活,親自活出來的應許,這是一個馬太福音「由始至終」都強調決不離棄的承諾!
 
耶穌沒有將我們抽離苦難,但祂自己卻先進入苦難當中,勝過了以後,就應許與我們同在,跟我們一同面對困難!今日大家面對什麼不安?工作?家庭?人際關係?或許叫我們受了許多苦楚,甚至是我們不能控制的,每次想起都令我們心裡戚戚然;然而,就讓「以馬內利」— 耶穌與我們同在的應許,這個決不離棄的承諾,鼓勵我們憑著信心,倚靠耶穌面對將來毫無把握的挑戰。


2月19日    朱展明牧師
 
「當約雅斤王流亡了去的第五年、四月初五日、在迦勒底人之地迦巴魯河邊、永恆主的話 特特地 傳與布西的兒子祭司以西結;永恆主的手就在那裡按在他(七十士譯本作:我)身上。」(呂振中譯本:結1:2-3)
 
身處難於改變的現況,渡日如年的日子,我們如何確實知道神仍與我們同在呢?
 
聖經給我們很好的提醒:正當猶大人在約雅斤王時代被巴比倫王擄到迦巴魯河邊5年,並認為神已不再與他們同在了,神卻在那時「 特特地 」呼召以西結成為被擄的人中間的先知(神的代言人)。以西結先知既是要去提醒、鼓勵猶太人,也同時代表著神與身處艱難和無望的子民活在同一的境況中,來表明神並沒有離開自己的子民(參結2:5)。
 
原來仍有屬神的人生活在人群之中,就是神同在的明證!因此,今天當我們見到神仍然「 特特地 」差派屬祂的眾教會、祂的眾兒女、祂的眾僕人在我們四周出現、與我們一同面對困難、並用神的話來鼓勵提醒我們時,我們便可感到欣慰,因為這正是神沒有忘記我們,祂仍與我們、與香港同在的明証。
 
禱告:
親愛主,感謝祢差派了屬祢的眾教會,祢的眾兒女,祢的眾僕人與我們一同面對現今的艱難,讓我們得知祢的同在;求祢使用我們這群屬祢的子民,讓我們的臨在能令身邊的人也知道和感受祢的同在。奉主名求,亞們!

 


2月18日    (黃健逑牧師)
 
MPBWY-19
武漢肺炎正式命名為COVID-19名字由來是corona(冠狀)、virus(病毒)和disease(疾病),還將其出現的2019年作為名字的一部分。
我有另一個代號MPBWY-19, MAY PEACE BE WITH YOU「願你們平安」,其出處是約翰福音20:19。當主耶穌被釘十架後,門徒十分害怕,怕得把門戶都關上,躱在屋裡。耶穌復活後,來到他們中間,沒有責備他們的小信,為何已經歷多次的神蹟,仍沒有信心。只是一再的跟他們說「願你們平安」(約20:19、21),帶給他們適切的安慰。
弟兄姊妹,可能今日我們都會懼怕,就坦誠向那位明白我們的主耶穌,將你的恐懼向祂傾訴。我在這段日子,當晚上能和弟兄姊妹用「電話會議」(CONNFERENCE CALL)一齊祈禱,心中真的多了一份平安。鼓勵你也可以每晚相約信主的家人或弟兄姊妹一同禱告。
我們會有懼怕,但不要忘記--「平安」從主耶穌臨到我們中間。



217日    (鄭芳宇牧師)

若我是【鑽石公主號】上幾百個港人之一,除了祈禱仰望並做足保護功夫之外,就是等、忍。返港後,正如其他沒上船的人一樣,仍是等、忍。
 
保羅在歌羅西書1:11祈求能「依照祂榮耀的大能得著一切能力,帶著喜樂的心,凡事忍耐寬容;」
 
「忍耐」和「寬容」這兩種特質都是依照著神榮耀的大能而來,即是「神級的」忍耐寬容,甚至過程中能帶著喜樂的心,這絕對不是凡人的質素。是的,我們在等、忍著物資運到、疫情過去、學校復課、經濟復甦....。除了祈求早日跨越疫境之餘,更求天父讓我們能有從祂而來的喜樂忍耐寬容,在這艘【新冠肺炎號】上,對身邊的人與事多祝福,少咒詛,多感恩,少埋怨。